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说题课件

初中数学说题课件

解题指导: (1)数学思想:化归与转化数学思
想;特殊到一般思想等.
(2)数学方法:构造法等.
三.题目分析 原题再现 能力考查 设计理念 解题指导
(3)解法:首先引导学生从条件入手,通过观察 图形,自主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内、 小组间充分讨论后,概括得出自己的结论。本 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障碍,已知条件:1、 一组边相等(AP=PC)2、三个角相等 (∠ABP=∠APC=∠PDC=90°)。之后由这些 ∠A+∠1= 90°,∠1+∠2= 90°,∠2+∠C=90° 后生成的条件∠A=∠2,∠C=∠1再证明 △ABP≌△PDC。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 得到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 了学习信心,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推理论证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加以补充、启发, 完善本题结论和证明。
2.条件和结论的互逆变换
❖例: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 DEA和三角板ACB如图所示放置,E,A,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D,取的BD中点 M,连结EM,EC,试判断的△CME形状, 并说明理由.
3.图形的变化拓展
从图形运动中找出规律,转化为一 般的几何证明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的 策略。
七.结束语
数学的世界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个 善于思考的大脑。如果你热爱数学,请多思考, 在数学的世界里“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你热 爱数学,请多思考,在数学的世界里“柳暗花明 又一村”;如果你热爱数学,请多思考,在数学 的世界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谢谢,请多提宝贵意见!
么知道什么!
三.题目分析 原题再现 能力考查 设计理念 解题指导
设计理念 :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 同知识、不同的思想方法来思考同一个 问题,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达到一定 的效果,也能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 中解放出来,达到以创新方式来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发散性和 灵活性。
三.题目分析 原题再现 能力考查 设计理念 解题指导
3.图形的变化拓展
3.图形的变化拓展
析: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图形变换, 引导学生分析,证明线段相等,构造全等三角 形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在几何题中,首先要 读懂图形,理解题意,深入挖掘题中隐含条件, 掌握方法,虽然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图形发 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
五.中考链接
1
2013年泉 州市中考 试题
数学说题
三班中学 郑德春
原题 再现
题目 分析
说题 引入
解题 指导
中考 链接
拓展 延伸
一.说题引入
❖数学的世界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个善于思考的 大脑。数学本身是美妙的,也可以学得很美妙。在数学 的世界里,你会发现数学的美妙千变万化,数学的美妙 让你流连忘返,数学的美妙让你如痴如醉。这种种数学 的美妙,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学美”。正因为这“数学 美”,科学得以巨大飞跃,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人类得 以主宰世界。在数学的小世界里,你会发现另外一番大 世界。在浩瀚无垠的数学题海里,我要说的这个小题, 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她的美妙,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只 要你热爱数学,只要你善于思考,数学的世界就是美的 世界。
3.图形的变化拓展
任务要求 1、请你从1,2,3 三个命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证明; 2、请你继续完成下面的探索;试在图(3)中画 出一条与CD相等的线段DH,使点H在正五边行的 边上,且与CN相交所成的角是108,这样的线段 有几条? 3.如图(4),在正五边行ABCDE中。M,N分别 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 ∠BON=108°, 请问结论BM=CN是否还成立? 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试说明。
二.原题再现 原题再现 能力考查 设计理念 解题指导
本题出自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后作业的一道 习题 :
如图,AB⊥AC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 点,且AP=PC,AP⊥PC,则△ABP≌△PDC。请说明理由。
三.题目分析 原题再现 能力考查 设计理念 解题指导
能力考查:
本题主要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进 行证明、求解.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题的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 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 经验,变式之前,先让学生分析其特点,渗透解 题思想,既通过全等证线段相等的理念,从特殊 到一般,运用数学转化的思想,在我们数学教学 中,要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做一 题,通一类,会一片。让学生走出题海,我们应 该教会学生思考、善于思考。
四.拓展延伸
1.结论的延伸与拓展
拓展 延伸
2.条件和结论的互逆变换
3.图形的变化拓展
4.中考链接
1.结论的延伸与拓展
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你还能发现其他结论吗?本问设计意 图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深入挖掘隐含的条件和结论,寻 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转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 更好地分析题意。 例:如图,AB⊥AC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 且AP=PC,AP⊥PC观察图形猜想AB、BD、CD之间的关系, 并证明你的猜想。
——毕达哥拉斯
北京兄弟搬家公司/
0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