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景物:玉露降 枫林凋 秋气萧森 波浪汹涌 风云厚重 画面:清冷萧瑟 凄伤阴森 雄阔苍凉 阴郁低沉 作用:渲染气氛 点明题意 为抒情做铺垫
2.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意思,表 达 作丛者菊怎两样度的开感情放?忆往昔感伤落泪,系孤舟上江岸,心中顿生故
园情思。
写景抒情,怀念故乡亲人的忧思
经历和创作:
(1)读书壮游时期。
七岁能文,十五岁文坛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二十岁后,开始 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祖国壮丽河山,开阔视野和心胸,并在 洛阳与李白结为朋友。这时期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 《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
作者感情:天战气乱寒频凉 仍,,缺百衣姓少艰穿难的、痛忧苦时伤;国苦痛。
❖ 六、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首诗歌在景与情的处理上有何特点?请做分析?
首联、颔联因物感兴,情思所附; 颈联、尾联即景寄怀,遣忧国之思。
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七、拓展作业
课外阅读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沿着诗人的足迹,感受唐 时秦州的物产文化,体会杜诗“沉郁顿挫,苍凉感伤”的诗风, 学习其忧时伤国的爱国情怀。
❖ 3.如何理解“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意思? 从“急暮砧”你能想到这首诗与李白的哪一首诗的画面相 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赶制冬天穿的衣服,家家在动用刀尺。白帝城高处到处能 听到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战乱流离时期。
“安史之乱”起,他携家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 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 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写出了《春望》《北 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诗三首
❖
秋兴八首(其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导入课文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
老树空庭得, 秋花危石底, 俯仰悲身世,
水号北流泉。
清渠一邑传。 晚景卧钟边。 溪风为飒然。
二、走近杜甫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 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推上 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代表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诗作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 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他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的小官。此时期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 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此时期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 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漂泊西南时期。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 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永泰元年(765)打算出蜀东去, 途中留滞夔州两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 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此时期诗歌风格悲壮苍凉,诗体 更加完备成熟。代表作:《秦州杂诗二十首》《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登高》等。
❖ 可见,杜甫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其“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的
伟大理想有关;与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知识积淀有关;
与其“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 怀》 )的悲辛经历有关;与其“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的忘我精神有关;与其“白头搔更短, 浑欲 不胜簪”(《春望》)的忧国忧民的广阔胸襟有关。
四、背景解读
❖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作者 客居夔州两年时间。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 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本 文就是在国家动荡不安,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 下写成的。
五、解读诗歌
❖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在全诗 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