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及达标状况分析肖群(上海市水文总站上海 200232)摘要: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尾闾,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受上游边界来水影响明显。
2006年~2011年间,随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略有好转,但距离“三条红线”要求仍相距甚远。
2011年,沪苏、沪浙边界19个水功能区达标率仅21.1%,沪苏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0%,沪浙边界均未达标。
边界水功能区的低达标率已成为上海市水功能区达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关键词: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达标分析上海市地处长江口,太湖流域尾闾,西接江浙两省,省市边界来水水质对其水功能区达标率造成直接影响。
为切实反映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自2006年起,上海市水文总站对边界水功能区水质开展全面监测。
结果显示,近年来,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略有改善,但达标状况仍不容乐观,与“三条红线”的要求相距甚远。
1 概况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共19个,18个缓冲区、1个保护区。
其中沪苏边界水功能区8个,包括7个缓冲区和1个保护区(太浦河自江苏流入上海,故本文将其归入沪苏边界功能区);沪浙水功能区11个,均为缓冲区。
19个边界水功能区中有16个处于黄浦江水源地保护区上游,对水源地水质产生影响。
为简化起见,下文各功能区名称描述中均略去苏沪、浙沪、苏浙沪等边界类型。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情况详见表1,各水功能区及水质监测断面详见图1。
图1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示意图2 水功能区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根据上海市地理位置特性及本地水质特点,本文水功能区达标评价采用双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年均值法。
先求出每个水功能区双指标的年均值,再与该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比较,若两指标均达标,则该水功能区达标;在此基础上计算区域内水功能区达标率。
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本市边界水功能区近期目标水质均为Ⅲ类。
3 水功能区单项指标分析3.1高锰酸盐指数2006年~2011年间,上海市19个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在3.6mg/L~11.7mg/L之间,属于Ⅱ类~Ⅴ类;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在5.3%~31.6%之间。
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5.3%(负值表示上升,下同)~26.7%之间;2007年起,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呈上升态势。
沪苏边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低于沪浙边界,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也明显高于沪浙边界。
详见图2~3。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在3.6mg/L~9.7mg/L之间(见图4),属于Ⅱ类~Ⅳ类,其中盐铁塘和苏州河缓冲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功能区;沪苏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在12.5%~75.0%之间。
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4.6%~26.6%之间。
从变化趋势来看,盐铁塘缓冲区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趋于稳定,浏河缓冲区波动幅度较大,其余各功能区逐年略降;沪苏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呈上升态势。
沪浙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在5.5mg/L~11.7mg/L之间(见图5),属于Ⅲ类~Ⅴ类,其中大泖港上游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明显高于园泄泾上游功能区;沪浙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在0%~9.1%之间。
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5.3%~26.7%之间。
从变化趋势来看,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均略下降;沪浙边界水功能区仅俞汇塘缓冲区2009年和2010年高锰酸盐指数达标。
图2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图3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图4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图5 沪浙边界水功能区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3.2氨氮2006年~2011年间,上海市19个边界水功能区氨氮年平均浓度在0.33mg/L ~7.08mg/L 之间,属于Ⅱ类~劣Ⅴ类,各功能区氨氮浓度差异较大;氨氮达标率在10.5%~31.6%之间。
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下降幅度在-45.6%~74.3%之间;2006年起氨氮达标率逐年上升,至2009年趋于稳定。
近两年来,沪苏边界氨氮浓度低于沪浙边界,且氨氮浓度下降态势明显,氨氮达标率也明显高于沪浙边界。
详见图6~7。
沪苏边界氨氮年平均浓度在0.33mg/L ~7.08mg/L 之间(见图8),属于Ⅱ类~劣Ⅴ类,苏州河、盐铁塘和急水港缓冲区氨氮浓度相对较高,太浦河、大朱厍、元荡和淀山湖氨氮浓度相对较低;沪苏边界水功能区氨氮达标率在0%~50.0%之间。
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氨氮浓度下降幅度在7.4%~74.3%之间。
从变化趋势来看,浏河、盐铁塘两功能区氨氮浓度趋于稳定,其余各功能区氨氮年平均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太浦河、大朱厍、元荡和淀山湖功能区近年来氨氮均达到Ⅲ类水标准;沪苏边界水功能区氨氮达标率2009年起稳定在50.0%。
沪浙边界水功能区氨氮年平均浓度在0.51mg/L ~4.00mg/L 之间(见图9),属于Ⅱ类~劣Ⅴ类,大泖港上游功能区氨氮浓度明显高于园泄泾上游功能区,俞汇塘和大蒸塘缓冲区氨氮浓度均达到Ⅲ类水标准。
与2006年相比,各功能区氨氮下降幅度在-45.6%~31.8%之间。
从变化趋势来看,2006年至2009年间各功能区氨氮年平均浓度有所下降,但2010年和2011年略有反复;沪浙边界氨氮达标率自2007年起基本稳定在18.2%。
图6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氨氮年平均浓度度图7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氨氮达标率图10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图8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氨氮浓度图9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氨氮浓度4 水功能区达标分析4.1边界水功能区达标分析2006年~2011年间,上海市19个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在0%~26.3%之间,总体呈上升态势。
2006年和2007年各功能区均未达标;2008年达标2个,达标率为10.5%;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标5个,达标率均为26.3%;2011年达标4个,达标率为21.1%。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高于沪浙边界,详见图10。
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单项达标率均大于双指标综合评价达标率。
详见表2。
沪苏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在0%~50.0%之间,自2008年上升后,2009年~2011年达标率均为50%,趋于稳定;高锰酸盐指数单项指标达标率高于氨氮。
沪浙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为0%~9.1%之间,仅园泄泾上游水功能区俞汇塘缓冲区于2009年和2010年达标。
氨氮单项指标的达标率高于高锰酸盐指数,但不达标功能区氨氮大部分均属于劣Ⅴ类,距目标Ⅲ类相距甚远。
表2 上海市边界水功能区主要监测项目达标率统计表4.2 下游受影响水功能区达标分析上海属于典型的感潮河网地区,河流水质受上游来水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但在陆域边界部分,潮汐作用明显较弱,主要受上游来水的影响。
与边界19个水功能区直接和间接相通的下游水功能区共计26个。
2006年~2011年间,26个下游水功能区达标率在0~26.9%之间,与边界水功能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006年和2007年各功能区均未达标;2008年达标1个,达标率为3.8%;2009年达标7个,达标率为26.9%;2010年达标5个,达标率为19.2%;2011年达标4个,达标率为15.4%。
详见表3。
下游达标水功能区主要集中在黄浦江上游干支流,黄浦江上游三支流中,拦路港~泖河~斜塘上海水源地保护区达标率最高,其次为大蒸塘~园泄泾上海过渡区和缓冲区,黄浦江上海水源地保护区仅在丰水年2009年和平水年2010年达标。
2009年起,边界水功能区及下游水功能区达标率均明显增大,但其后呈略下降态势,可能与区域降水和上游来水量有关。
2009年为丰水年,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明显上升,下游受影响水功能区达标率也明显上升,且略现放大;2010年为平水年,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基本持平,下游受影响水功能区达标率略有下降;2011年为枯水年,边界水功能区达标率略有下降,下游受影响水功能区达标率同步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边界水功能区。
表3 上海市边界及下游受影响水功能区达标情况统计5 结语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丰沛的过境水量赋予上海充足的水资源,同时也决定了上海市的地表水水质受到了上游来水的制约。
边界水功能区较低的达标率,已成为上海市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达到“三条红线”的要求,积极探索相应措施已成当务之急。
(1)上海市边界区域乡镇高污染企业密集,污染物排放量严重超过了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
建议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落到实处,切实促进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太浦河是流域重要水源地,也是沟通太湖和黄浦江的流域骨干排洪河道。
近年来,随着引江济太工程的深入开展,太浦河已成为流域重要的供水河道。
建议适度加大非汛期太浦河下泄水量,进一步改善边界来水水质。
(3)建议建立健全水量、水质监测、预警与预报系统,动态控制纳污总量;探讨上下游生态补偿问题,对于影响水安全的重大项目,建立下游参与机制。
切实保障黄浦江上游来水水质,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河流生命健康。
(4)建议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水功能区达标考核方法,针对受边界来水影响的现实情况,在达标考核时对边界来水的影响予以考虑,对上海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进行正确评估,将逐级考核制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