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究性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的案列与分析
案例:粒子模型(六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设计者:刘燕科教1班150112419
一、案例背景
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认识及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认识宏观并从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建立“物质的粒子模型”,利用粒子的分布状态描述物质三态。
有助于我们从微观粒子角度解释一些生活常见的现象。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加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皆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建立“物质的粒子模型”。
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课程的学习和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相关知识:物质分三态,三态是可以变化的。
这些知识都是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构建起来的,正是基于这些感性认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才能逐步从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建立“物质的粒子模型”。
另外,通过第一章“科学入门”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例如:试管、滴管、酒精灯、刻度尺、量筒、天平和温度计。
初步掌握一些探究物质性质、特征的必备技能:移取溶液、混合溶液、测量质量、长度、体积、温度和时间,在技能上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在前几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早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建立模型,应用模型解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学习方法,都为本单元学习从“宏观现象推断微观结构,再用微观世界描述自然现象”提供便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由粒子构成;
2.知道“粒子模型”的内容;
3.知道物质三态的微观结构;
4.了解物质都有扩散现象。
初步学会用简单实验的方法论证物质的粒子模型。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物质的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2.会用粒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宏观特性差异。
3.从课堂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实例,找出支持粒子模型的证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
乐于探究不同物质的微观构成。
感受揭开物质微观结构的科学价值。
2.乐于依据物质的宏观现象,探究微观的物质本质。
3.从粒子模型中感受物质三态的结构特征,领会粒子模型解释物质存在特性的科学价值。
4.从观察到的现象中体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物质的粒子模型
2.从宏观现象推断物质的微观结构
3.感受用模型解释物质特性的意义
【难点】
1.物质的粒子模型
2.从宏观现象推断物质微观结构
3.建立粒子模型并应用粒子模型解释有关现象的“模型的方法”。
(五)教学策略
活动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活动名称1】认识固体粒子的大小
【活动器材】8个100ml的烧杯,5ml的针筒,清水,高锰酸钾饱和溶液,玻璃棒
【活动目的】通过不断稀释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比较稀释过程溶液颜色的变化,计算所含高锰酸钾粒子数量的变化,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量极多,并进一步推
【活动名称2】认识液体粒子的大小
【活动目的】通过一组关于水粒子的数据,理性认识液体粒子体积微小。
【活动目的】通过闻花露水气味的活动,感受并认识气体粒子体积微小、数量极多。
【活动器材】2支试管,机油,汽油,水,硫酸铜晶体,2支装有琼脂的试管,2支前一天已放入硫酸铜晶体的装有琼脂的试管。
【活动目的】通过观察机油向汽油、硫酸铜晶体向水和硫酸铜晶体向琼脂的扩散,
【活动名称5】酒精和水混合
【活动器材】两根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带橡皮塞)、清水、红色的水、酒精。
【活动目的】观察水和水混合初与充分混合后的体积变化,酒精与水的混合初与
充分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的现象,并对活动现象进行比较和进一步假设,激发学生
【活动器材】3种不同颜色(或大小)的塑料小珠、3个同样大小的浅方盒。
【活动目的】通过回顾“活动4.2”至“活动4.11”的结论,学会有序整理知识;通过用塑料小珠拼建粒子模型的过程,学习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并尝试以粒子
多个实验充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明白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清楚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