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

如文中的《红楼梦》、《水
浒》、《屈原》、《史记》等。

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

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

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

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

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

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

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
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