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
少勤学,弱冠得周敦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
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
”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
由是往来味道、正之间,研索益精。
入大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
授江阴军教授,诸生守其榘度。
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约束官吏扰民五事。
取《孝经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涕者。
旌孝行,作《训孝文》以励其俗。
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
建黄岩县社仓六十有六。
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期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皆不许。
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
御笔兼崇政殿说书,造朝,侍缉熙殿。
彗出于柳,景纬应诏上封事曰:今日求所以解天意者,不过悦人心而已。
百姓之心即天心也。
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
百姓之膏血日削,而符移之星火愈急,则人不悦。
不公于己而欲绝天下之私,则人不悦。
夫必有是数者,斯足以召怨而致灾。
后以直敷文阁知嘉兴府,至郡,首以护根本、正风俗为先务。
拜宗正少卿,御笔兼侍讲。
以《礼记》进讲,开陈敬恕之义。
封还滥恩词头,帝从之。
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进《圣学四箴》。
有疾,谢医却药,曰:“使我清心以顺天命,毋重恼我怀。
”拱手三揖乃卒。
诏特赠四官至中奉大夫,谥文安。
景纬天性孝友,雅志冲淡,亲没无意仕进,故其立朝之日不久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B.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C.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D.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学校(太学)学习的学生。
B. 社仓,古代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
是民办粮仓的一种。
C. 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也借指圣旨。
文中指皇帝亲笔批示。
D. 封事,密封的奏章。
臣下上书奏事,防止内容泄漏,用皂囊封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景纬读书勤奋,积极从师受学。
赵景纬读周敦颐、程颢兄弟的书,跟随朱熹门人叶味道、度正学习,精深的研讨探求。
B. 赵景纬注重教化,倡导百姓行孝。
他任职台州时,把《孝经庶人章》编成四言诗,歌颂孝道,让百姓早晚诵唱,收到了效果。
C. 赵景纬忠于职守,敢于劝谏皇帝。
他借出现彗星一事,告诫皇帝要关心百姓疾苦,否则会召怨致灾;封还皇帝过当施恩的诏书。
D. 赵景纬性情冲淡,不汲汲于官场。
他在仕途中多次请辞,双亲去世后更是无意仕进;他还曾经采药著书,对后世学者有所补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②闾阎之糟糠不厌,而宴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
【答案】(1)B(2)A(3)D(4)①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为贫民百姓代交秋税,上奏免除五个县的河渡钱。
②民间百姓的粗劣食物都不能满足,可是(官宦们)私宴的供给还和原来一样,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解析】【分析】(1)句中“书”动词,“抄写”的意思,与“示”作并列谓语,前面断开;“期”是希望的意思,作后句的谓语,前面断开。
故选B。
(2)A项,“进入中央学校(太学)学习的学生”错误,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原文有“授江阴军教授”,可见是在地方。
故选A。
(3)D项,“曾经”错误,原文“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他想如此,但皇帝没有答应。
故选D。
(4)重点句子,第①句,浮费:不必要开支;下户:贫民百姓;输:缴纳;蠲:免除。
第②句,闾阎:平民百姓;糟糠:粗劣的食物;厌:满足;自如:和原来一样。
故答案为:⑴B;⑵A;⑶D;⑷①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为贫民百姓代交秋税,上奏免除五个县的河渡钱。
②民间百姓的粗劣食物都不能满足,可是(官宦们)私宴的供给还和原来一样,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
少年时勤奋好学,二十岁得到周敦颐、程颢兄弟的各种书阅读,遗憾不能到朱熹门下做弟子。
朱熹的门人叶味道对他说:“度正,是我们这些人中的第一人。
”赵景纬便前去拜见,(度正)首先教导他以安心为本。
从此在叶味道、度正之间往来,研讨探求更加精深。
进入太学,淳祐元年进士及第。
任江阴军教授,学生都遵守他的规矩。
被任命为台州知州,两次推辞,不被允许,催促的命令更加严厉。
到台州,将教化百姓改变习俗作为首要事务,首先拿来陈述古的《谕俗文》,抄写给各县看,并且亲自进行讲解,让百姓互相转告、诵读、遵行,希望不要丢弃。
限制官吏骚扰百姓五件事。
拿《孝经庶人章》作四言诗,歌咏赞颂孝的大义,让百姓早晚诵唱,以至有人感动落泪。
表彰孝顺行为,作《训孝文》来劝勉风俗。
公正判刑,惩办吵闹、攻击别人的人,整治豪强。
在黄岩县建造社仓六十六座。
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为贫民百姓代交秋税,上奏免除五个县的河渡钱。
一年之内,两次请求还乡,都不准许。
于是请求在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希望对后世学者有所补益,使自己废病之身对圣世还有些用处,不准许。
皇帝亲笔内批兼任崇政殿说书,到朝廷,侍奉缉熙殿。
彗星在柳宿出现,赵景纬应诏上密封奏章说:今日寻求缓解天意的方法,不过是取悦民心而已。
百姓的心意就是天心。
民间百姓的粗劣食物都不能满足,可是(官宦们)祭祀后同族亲属私宴的供给还和原来一样,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百姓积累的财富一天天减少,可是官府收税的文书像流星一样越来越急,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对于自己不要求公正却想杜绝天下私心,那么百姓就不高兴。
如果有这几样,就足以招来怨恨导致灾难。
后来以直敷文阁任嘉兴府知府,到任,首先把保护根本、端正风俗作为当务之急。
任宗正少卿,皇帝亲笔内批兼任侍讲。
给皇帝讲解《礼记》,阐明恭敬宽容的要义。
封还皇帝过当施恩的诏敕,皇帝听从了他。
进升代理礼部侍郎兼修玉牒,进献《圣学四箴》。
患病,谢绝医药,说:"让我清心以顺从天命,不要再烦恼我的心。
"抱拳作揖三次就去世了。
诏令特赠四级官到中奉大夫,谥号文安。
赵景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平素的志趣平和淡泊,双亲去世后不想进身做官,所以他在朝廷的时间不长。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1)A,C(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