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简)


文 言 虚 词 用 法 推 断 技 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 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
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则者 与之
一、看具体语境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介词.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放在形容词之后,做词尾
三、看语气表达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 转、调、徙:调动官职; • 补:补充缺职; • 改:改任官职。
•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 兼:同时掌管,兼任; • 领:兼任; • 署:代理,暂时任;担任; • 权:暂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 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 面进行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 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 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 使、知州、知府、令等。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
4、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积累和推断
积累 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 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 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 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 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 义。
• ⑹陟(提升,提拔)
•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 ⑺升(提升)
•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 ⑻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 楼记》)
• ⑼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 ⑽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⑾夺(削去、罢免)
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 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生乎放吾在前句,末其,闻语道气也助固词先,乎表吾示? 测度.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①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于”表被动,是介词“被”“受”的 ②意句思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的标志。 ③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于”是介词“被”的意思。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注意“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 矣”、“也乎哉”等虚词的连用,重点一般落在 最后一个上。要根据具体语境及全句的意思来考 虑。
C.注意单音与复音虚词的区别。如“于是”、 “然后”、“可以”、“从而”、“其实”等 双音词,古汉语中应按两个单音词去解释。
七、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1、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看句式特点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定语后置句,“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宾语前置句,“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省略句式,“与之” ,“与”是介词“和、跟”的意 ⑤思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商隐《李贺小传》) 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 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
•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不难发现这 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多为史传与游记作品,其
中传记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 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传记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
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近年来春秋时期 及清代部分有所增加。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 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 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 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 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 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淄市 掾。
除以上有关官职常识外,阅读文言文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实词推断(共120个) 2、部分文言虚词(18个,近年高考已取消, 但翻译中还应该注意)
3、文言句式 4、文言断句 5、文言翻译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 ⑿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
传》)
• ⒀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
书 张衡传》)
• ⒁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判断句,“也”表示判
五、看代入检验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因”“乃”:“于是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止”“仅”:“只”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 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 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 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在知道文章梗概后 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 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 传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 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通假字的分类
•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 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2、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3、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确认
友情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反馈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以的意义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因为
• ⒅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后 汉书 张衡传》)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还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
• ⑴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 ⑵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 ⑶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⑷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 ⑸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④其皆出于此乎?
“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⑤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表判断语气 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表疑问语气 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表感叹语气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表停顿,表舒缓语气 ⑤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表肯定语气 ⑥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表祈使语气
二、看对应位置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位置对应,由 “乘”是 “趁着”的意 思,推断“因”也是此义。 “利”“便”也是对文,都 ③是昔有我利往的矣形,势。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 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 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 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 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 语。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 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2、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助词:的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介词:凭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助词:的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句末,表感叹 ⑥、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连词,表顺承 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 ⑧、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连词,因为 ⑨、宋何罪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⑩、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末,表感叹 ⑾、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