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目二背诵重点

小学科目二背诵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一、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三、古代教育的特点:(1)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4)身份地位的象征性(5)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6)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四、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五、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萌芽,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二)教育的文化改造功能。

包括选择、整理、提升作用。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四)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师专业发展一、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二、个体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四、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

五、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免学杂费)。

课程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一)忠实取向、(二)相互调适取向、(三)课程创生取向(缔造)。

二、古德莱德(J.I.Goodlad) 对课程的理解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类型有: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四、新课改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性学习学习的心理基础(1)一、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呈(反比)关系。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感觉的(适应)的表现。

3、吃了糖之后再吃橘子,觉得橘子是酸的,这是感觉的(对此)4、(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典型的有冷暖色调。

5.盲人失去视觉,但听觉通常会更敏锐,这是感觉的(补偿)二、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三、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四、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5)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五、想象的种类(一)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二)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一、思维的品质: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

二、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

三、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四、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五、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学习与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一、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三、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四、知识学习的类型(一)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二)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五、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1.操作的定向阶段2.操作的模仿阶段3.操作的整合阶段4.操作的熟练阶段学习策略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二、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三、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或资源利用)策略。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五、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方向性原则(二)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六)长善救失原则(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八)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九)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施教原则)三、小学德育方法有: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指导实践法4.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四、德育途径包括:(一)教学(二)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外活动(四)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五)班主任工作五、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儿童多动综合症(二)学习困难综合征(三)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四)儿童厌学症(五)儿童强迫行为美育、小学儿童的安全与健康、班级管理一、美育的任务(一)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二)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一)班级的组织建设(二)班级的日常管理(三)班级的活动管理(四)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四)班级日常管理(五)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有效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五、要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包括: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三、教学方法包括:(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区分和鉴别功能五、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一)范例教学模式(二)抛锚式教学模式(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四)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五)发现教学模式(六)程序教学模式(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观题专项-简答、分析题一、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二、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按评价基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二)按评价功能(或作用)分类,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按评价表达分类(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四)按评价内容的焦点不同,分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五)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分为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六)按评价的范围不同,分为单项评价、综合评价三、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级授课制(三)分组教学制(四)设计教学法(五)道尔顿制(六)特朗普制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一)心理准备(引起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