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_共10篇.doc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_共10篇.doc

★农村丧葬祭文范文_共10篇范文一:怎样规范农村丧葬文化活动【摘要】流传千年的丧葬文化活动,是祀奠先人,展现后代子孙“仁、孝、礼、仪”的主要形式,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当前农村丧葬文化活动,存在普遍、随意、散乱等特征,造成诸多方面的问题。

要采取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制定措施等方法,规范农村丧葬文化活动。

【关键词】丧葬活动;农村;规范方法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等多主面。

丧葬文化活动,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殡仪、祭祀等传统活动。

丧葬文化活动的世代持续开展,对传承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华美德起到了其它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存条件日渐改善,信仰环境比较宽松,凡遇丧事必开展丧葬文化活动。

在看到积极面的同时,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开展丧葬活动的随意性大,干扰人们生产生活。

当前在山区农村,还没有制定严格的丧葬文化活动管理制度,镇村社没有实行目标管理,人们开展丧葬活动的随意性很大。

凡有丧事,都是就地开展活动,不论场镇乡村,不论场地宽窄,不论人口疏密,不论噪声大小,少则二三天,多则十来天,大操大办。

阻塞交通、炮仗伤人、噪声优民等事件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场镇,锣鼓鞭炮声通霄不绝,在四面高墙里回荡,人们夜不能寐,在校学生更是苦不堪言。

二、丧葬文化活动过程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非法宗教集会借题发挥。

不规范的丧葬文化活动给封建迷信提供了平台,充当活动主角的道长大肆宣扬得道升天、男尊女卑封建思想。

一些非法宗教集会也参杂其中,借丧葬文化活动之名,大行蛊惑人心之实。

三、随意占地,令人担优。

逝者的安葬地是由地理师(俗称:阴阳)决定的,政府制定的殡葬管理法规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原因主要是认为人死后,一定要找一块有“地”的地方下葬,才能“发”后代的封建意识还相当牢固。

乱埋乱葬等现象比较普遍,毁林造坟,占用耕地造坟现像相当严重。

就笔者所在地区来说,全镇共有人口6.3万人,如果每年死亡1000人,最低估计每人占用坟地10平方米,那么每年就要占用耕地林地15亩。

我们正在以这个速度自损生存环境,确实令人担优。

针对丧葬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要规范农村丧葬文化活动的时间和场所。

可由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村(居)民小组指定丧葬活动场所,要选定在辟静地方,不得在车站、居民区、学校、机关等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丧葬活动场所。

要规范丧葬活动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10时即可,做到丧葬文化活动场地安全不扰民。

二、要在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有组织地开展丧葬文化活动。

丧事(殡仪)活动由村(居)委会或红白理事会牵头组织相关司仪人员具体承办,杜绝非法宗教组织参与其中。

要推行追悼会形式改革,突出传统丧葬孝思内容的同时,简化丧葬环节,节省丧葬开支,摒弃迷信色彩过浓的超度亡灵,防止家族或道士无序操纵丧葬文化活动。

在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去世后,乡村基层组织应主动介入,通过主持节俭而文明的追悼会等形式,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要引导丧属文明办理丧事,村(居)委会要通过宣传栏、各种会议进行宣传,通过制定村(居)规民约的方式,规范丧葬习俗,并由红白理事会牵头对操办丧葬的司仪给予职业规范,引导村(居)民摒弃迷信活动,大力倡导文明丧葬文化活动新风。

三、要规范村(居)民自主建坟行为。

目前,城市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设正在推广,还未推行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

为此,应制定村(居)民自主建坟的监管制度,统一区域地点。

原则上每个村(居)可以划定一个区域(荒山瘠地)集中安葬,大力提昌安葬骨灰。

每处农村公益性墓地占地面积一般控制在5-10亩,不超过30亩。

确需占用林地、山地的,要按规定办理征占用地手续;统一墓穴占地面积,单人墓穴或双人及以上合葬墓穴占地面积统一控制在规定面积内,均不得超过0.8平方米。

统一建设规格,墓地应当统一按照墓材规格小、墓碑贴地近、墓型艺术化的原则建设。

不准占用良田建坟;不准在承包山中私自建造坟墓;不准擅自将单座墓穴占地面积突破规定标准。

四、要健立政府主导,宣传、文化、宗教、安全等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丧葬文化活动工作联动机制。

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并保持其常态化运行。

要把整治丧事迷信活动等陋习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工作考核内容,将丧葬文化活动管理工作业绩作为部门(单位)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通过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完全能够转变人们落后的丧葬文化活动观念,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科学、文明、节俭、健康的丧葬文化新风,提升乡村环境条件。

范文二:丧葬答谢词范文各位亲戚,各位邻居,各位朋友:先母不辛与世长辞,我代表孝家感谢各位亲戚远道而来悼念,感谢各位邻居、各单位领导、同事、朋友、大力相助,感谢在先母重病期间关心、探望和去世后为办丧事做出努力工作的所有朋友们。

孝家对前来悼念和帮忙的朋友如有照顾不周全的,敬请谅解。

先母为培育我们四兄弟,倾注了毕生精力。

我们的母亲在我们的心目中也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是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

母亲离我们而去,我们感到万分悲痛,母亲的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的英容面目永存脑海,母亲带着永远的牵挂走了。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不能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思念。

各种复杂的思念感情只能汇成一句话,母亲:请放心上路吧!母亲:您走好了!母亲:请放心,您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能感觉到您的儿孙们不会为您脸上摸黑。

我们兄弟一定会团结好,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您的孙儿们一定会超过您的儿子们。

放心吧!母亲:安息吧!范文三:河北省清河县农村的丧葬文化略论【摘要】死亡是人类终极的话题,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葬文化文章在自己亲身经历和考察探访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清河县农村的丧葬过程进行简要的描述,比较深入地分析,并对这一丧葬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一点探索。

【关键词】丧葬文化;丧葬功能;清河县;家族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58-02人的一生经历若干重要时期的节点,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莫如出生、结婚、死亡三个节点。

关于死亡,人类有着巨大的困惑,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英国学者弗雷泽认为人类关于死亡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巫术一宗教一科学”三个阶段的进化。

中国学者郭于华认为“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一直处于人类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可以想见作为丧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过程中的仪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就人死亡后的丧葬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文化缤纷多彩,在丧葬方面也是如此。

地域不同,丧葬文化也不同,即使同一地域,不同的家族,丧葬文化也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同。

拿我家乡来说,我于河北省清河县的一个小村庄。

清河县坐落于河北省的东南部,隔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华北平原上的县域。

至今,我的家乡仍旧保持着较浓厚的传统习俗。

现在,我就以自己村庄为背景,以自己亲身经历和考察探访所得材料来详细描述北方农村的丧葬过程,并对这一过程本身包含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一、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村庄位于清河县中南部,村子不大,至今约有一千人,绝大部分是张姓。

本村庄张姓在明朝大移民时期由山西迁来定居于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现在这个小村庄已分为若干家族,我所在的家族是我村最大的家族,人数当在二百人左右。

二、下面描述一下丧葬过程(一)穿寿衣我家乡某人老(为避讳,家乡对死去的人不称死,称为老了)了以后,整个丧事过程一般为三天、四天或五天。

老人去世前,将要咽气时,死者的儿子、儿媳必须为老人换上事前准备好的寿衣。

因为按老辈的说法,如果咽气去世之后再穿的话,那身寿衣死者就带不走了,所有要在咽气之前穿戴好。

(二)搭灵床由死者儿子去告知本家族的总管(我村称为“大柜”)老人去世的消息,由家族总管去通知本家族成员办理丧事,并由总管主持整个丧事过程。

家族成员到死者家,帮助死者家属将遗体移到已放在正屋中央的灵床上。

灵床前放着香炉,正屋门后面放一个火盆,不时往里面烧纸,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冲着正屋门口,在院子里摆上供桌,将死者遗像放着桌子正中,桌子上放着贡品供死者享用。

(三)报庙北方农村正中一般是土地庙(现在村正中的土地庙已不常见)。

报庙也就是死者亲属到庙中烧香烧纸,同时放声大哭。

报庙的寓意就是给死者在阴间上户口,放声大哭则既是表达哀痛,也是让村里人知道有人去世了。

在报庙的时候,死者五服以内的亲属已穿上孝衣。

在我村,死者直系亲属带孝带,穿孝衣,披孝褂;其他五服内亲属中的男子则只带孝帽,披孝褂,女子只带孝带。

(四)报丧报丧一般在死者逝世当天进行。

由家族成员拿着写在白纸上的报丧条去通知亲戚朋友,报丧条上详细写着死者身份,吊唁、司灵、出殡日期,以使亲戚朋友有所准备。

(五)守灵即由若干家族成员通宵看护死者遗体,守在灵床旁,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守灵既是对死者的悼念,抒发缅怀之情,也是对死者遗体的一种保护,因为守灵期间遗体还没入棺,进行守灵以防止一些动物对遗体的损坏。

(六)吊唁吊唁于去世第二天进行。

亲戚朋友接到报丧条之后前来吊唁,悼念死者。

进行吊唁的来人如果是死者的至亲,则必须在死者灵堂所在的街道胡同口就开始放声大哭直到灵堂前。

放声大哭,既是告诉在灵堂前的死者亲属有亲戚来吊唁了,也是在表达哀痛,悼念死者。

进行吊唁的亲友在灵堂前磕头、烧纸,慰问死者,而亲属跪在灵前放声痛哭,并对来吊唁的人磕头表达谢意。

(七)司灵司灵一般在吊唁第二天下午进行。

死者亲戚朋友按照报丧条上的日期,用食盒盛放着贡品前来祭奠死者,同时,死者亲属放声痛哭,并到前来司灵的亲戚朋友面前磕头致谢。

(八)大殓入棺司灵结束后,临近傍晚时分进行。

家族成员将棺材放在原灵床停放的地方,拽着死者身下压着的白布条,死者的儿子分别抱着死者的头和脚,将死者遗体放进棺材,同时将死者生前所用部分遗物放进棺材。

根据传统习俗要求,嘴里放进口含,双手紧握小撮粮食。

紧接着由死者儿女、儿媳、孙辈为老人“净面”。

所谓“净面”,就是用棉絮蘸点香油涂在死者脸上,并且每人只允许净面一次。

净面后,拿一块镜子从死者的头到脚照一遍,意思是让老人看一看亲属们为他的穿着打扮是否合适得体漂亮。

这些程序完成后,就要盖棺了,盖棺的时候,死者亲属们要跪在地上大声痛哭,表示自己对亲人的哀思,因为从盖棺之后,就再也无法看到自己亲属的容貌了。

(九)送盘缠所谓“送盘缠”,就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们将死者的魂魄送到阴间去。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晚饭后,天已经黑下来,死者亲属每人拿一把点着的香,每走几步便扔下一根香,意思是让死者的魂魄循着地上香发出的点点红光跟着亲属们走到村外踏上去阴间的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