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问答题、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问答题1、列表说明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及开口部位。
2、列表说明口腔的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和开口部位。
3、胃由哪些动脉供血?这些动脉来源于何处?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
12、膈位于何处?其上有哪些孔裂?它们分别平对何处?有何结构通过?13、试说明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义?参考答案:1、2、3略4、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依次经哪些途径最后排入十二指肠腔?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入毛细胆管经肝内的各级胆管流入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流入肝总管,未进食时则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储存浓缩,当进食时,Oddi…s括约肌舒张,胆囊平滑肌收缩,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流入胆总管,经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流入十二指肠腔。
5、试述各心腔的出入口名称、心内瓣膜的名称及附着部位。
右心房的入口为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出口为右房室口。
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出口为肺动脉口。
左心房的入口为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口为左房室口。
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出口为主动脉口。
三尖瓣附于右房室口;二尖瓣附于左房室口;肺动脉瓣附于肺动脉口;主动脉瓣附于主动脉口。
(下腔静脉瓣附于下腔静脉口;冠状窦瓣附于冠状窦口)6、在哪些部位可摸到动脉的博动?摸到的分别是哪些动脉?外耳门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下颌底、咬肌前缘可摸到面动脉;环状软骨弓后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或摸到颈总动脉;锁骨上大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股二头肌内侧沟或摸到肱动脉;肘窝内、股二头肌腱内侧可摸到肱动脉;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可摸到桡动脉;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摸到股动脉;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处可摸到足背动脉。
7、试说明胸导管的起止、主要走行、收纳的淋巴干和收纳淋巴液的范围。
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主的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5胸椎附近向左侧偏斜,向上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它收纳左右腰干、肠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它收纳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部的淋巴。
8、房水由何处产生?依次经哪些途径回流至静脉?由睫状体产生,从后房经瞳孔至前房,由虹膜角膜角入巩膜静脉窦,经睫前静脉回流至眼静脉。
9、试述躯干、上、下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三级纤维的名称和大致的走行、交叉的名称和位置、投射的部位)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第1级纤维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内上行称薄、楔束;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楔束核内,第2级纤维在延髓的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上行投射至3、1、2区(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10、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脑脊液主要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至第三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至第四脑室,和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小脑延髓池,由池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隙,沿该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入上矢状窦,以后再经窦汇、直窦、乙状窦回流至颈内静脉。
11、试述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在胸、腹部的分布规律。
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第节皮区为环带状,其分布由上而下按神经顺序排列,胸骨角平面相当于T2,乳头平面相当于T4,剑胸结合平面相当于T6,肋弓最低点平面相当于T8,脐平面相当于T10,脐和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相当于T12.12、膈位于何处?其上有哪些孔裂?它们分别平对何处?有何结构通过?膈位于胸腹腔之间,其上有主动脉裂孔,平对第12胸椎,有降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平对第10胸椎,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平对第8胸椎,有下腔静脉通过。
13、试说明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的结构及临床意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之间的一条斜行的肌筋膜裂隙,长约4-5cm,有四壁两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区,是斜疝的好发部位。
名词解释1、声门裂2、肺门3、肺根4、胸膜腔5、肋膈隐窝6、膀胱三角7、肝门8、齿状线9、胆囊三角10、腹膜11、小网膜12、精索13、冠状窦14、心包15、颈动脉窦16、颈动脉小球17、关节腔18、静脉角19、局部淋巴结20、环转运动21、视神经盘22、神经核和神经节23、椎间盘24、灰质和白质25、纹状体26、内囊27、硬膜外隙28、蛛网膜下隙29、终池30、大脑动脉环31、交感干32、翼点33、足弓34、海氏三角35、骨髓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
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Tumour 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
7、肝门:肝脏Liver 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
8、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
9、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
11、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
12、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13、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
14、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Heart 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
1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16、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17、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
18、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
19、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区域或某器官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则被称为这个区域或这个器官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的肿大可反映其引流区的病变,对诊治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
20、环转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整个骨运动的轨迹呈圆锥形,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
有两个运动轴的关节均可作此运动。
21、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偏鼻侧在一圆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穿眼球壁时所形成,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性盲点,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穿过,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水肿。
22、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
23、椎间盘: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
24、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称白质。
25、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连,故把二者合称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
26、内囊:位于大脑基底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