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四篇课文。

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语文园地二》中“口语交际”要求观察三幅图,然后交流图上所见,培养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进一步培养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我的发现”中有一些对课文中句子仔细探究后的发现。

“日积月累”中是一首12个月花名歌谣。

“成语故事”中讲述了一则关于“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原指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知识与能力1.会认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重、铺”等,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兴趣,同时增强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

1.突出重点,简化程序。

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渠道。

3.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优辅差,整体提高。

《古诗两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3课时5古诗两首知识与能力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过程与方法理解古诗大意,揣摩古诗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就是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让学生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朗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要重读。

3.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三、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前两句。

(1)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

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明确:“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明确: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2.学习后两句。

本诗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么没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呢?明确: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含有“面”字的成语示例:面红耳赤 面黄肌瘦面面俱到 面目全非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两面三刀 四面八方洗心革面 八面玲珑蓬头垢面 独当一面闻名不如见面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它描绘了庐山________的景象,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后两句写________。

明确:宋 苏轼 千姿百态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所见景象 诗人感受(2)思考:这首诗让你想到了学过的哪篇课文?为什么?明确:示例:想到了之前学过的《画杨桃》这篇课文。

因为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2.总结。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知识构架题西林壁⎩⎨⎧⎭⎬⎫写景⎩⎪⎨⎪⎧横—岭 侧—峰远近高低—不同明理⎩⎪⎨⎪⎧ 不识—真面目只缘—在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请默写《题西林壁》。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现在,听老师念另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对,就是《游山西村》。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腊酒”“浑”等读音,以及“重”等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莫”左窄右宽,“日”写得略扁,“大”横要长。

“腊”的“月”字略瘦长。

“浑”的“冖”要有覆盖之势,“车”不要太窄。

“疑”左窄右宽,左下部收,右下部捺要舒展。

易错提示:“腊”右下部是“日”,不要写成“月”。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腊:蜡(蜡烛)——猎(猎人)——惜(可惜)浑:荤(荤菜)——军(军队)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僻的字时,要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朗读指导: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是对偶。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明确:游览浙江绍兴的一个村庄时写的一首诗。

5.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学习前两句。

(1)读完这两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明确: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从一个“足”字可以体会到。

(2)“莫笑”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莫笑”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后两句。

(1)反复读这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明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2)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的?明确:心情沮丧。

从“疑无路”看出。

(3)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时,心情又是怎样呢?是从哪儿看出的?明确:惊喜。

从“又一村”看出。

(4)怎样理解后两句诗?明确: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又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

前一句中“重”“复”二字与“疑”字相连,写出了山水重叠回环、令人迷惑的感觉。

后一句中“暗”“明”相互陪衬,再和“又”搭配,描绘出了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喜人景象。

两句对仗工整,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使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全诗的线索是________,全诗句句紧扣“________”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而层次分明。

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游踪 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明确:本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总结。

今天所学的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它抒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

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游山西村⎩⎨⎧⎭⎬⎫叙事⎩⎪⎨⎪⎧农家做客盛情款待写景抒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热爱农家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