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练习题

5古诗两首
一、语境识字,我能根据拼音写词语。

寒冬là yuè()天,他居然hún shēn()湿漉漉地从河边回来,妈妈顿时起了yíxīn(),难道这孩子去摸鱼了?真是胆大包天啊!
二、辨别同音字填空。

lǐng ____导云____ 山____ ____袖____取
fēng 山____ 蜜____ 刮____ ____峦险____
cè____身检____ ____所____面____验
三、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A.做题B.书写,题写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A.缘由B.缘分C.因为
四、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的两首古诗都是宋代的苏轼写的。

()
2.“题西林壁”中的“西林”指西林寺。

()
3.本文的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于写景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五、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学过的诗句。

1.(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这重峦叠嶂的深山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阴深深,鲜花明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题西林壁》,并理解填空。

跟我学: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熟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

1.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这个道理。

2.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的感觉。

3.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七、默写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诗人以“______”字贯穿全诗。

2.我认为诗中“__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八、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①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②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③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②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③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1.解释下列词语。

闻说: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相近的句子后画“√”。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3.你还知道哪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请搜集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妙笔生花。

结合语境选填诗句。

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当我的朋友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会用这句话来鼓励他:()
2.我们走到山前,只感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不禁吟起了诗句:()
3.小明上课不专心,因为贪玩,时常无法完成作业,我想送他一句诗劝勉他:() 4.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用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教导我们写作时不要千篇一律,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5古诗两首
一、腊月浑身疑心二、领岭岭领领峰蜂风峰峰
侧测厕侧测
三、1.B 2.C四、1.× 2.√ 3.√五、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横侧远近高低庐山 3.C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农民丰收年景款待客人游 2.足八、1.听说只因为 2.(2)√ 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九、1.③ 2.④3.① 4.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