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

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

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不知经济学为何物的农民也会解释:因为粮食太多,卖不上价钱,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不划算。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经济学中就变得神秘兮兮,属于大学本科的水平才能了解的东东了。

下面是摘自《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57)的一段专门讨论“谷贱伤农”问题的论述:“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以图2-24具体说明。

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到P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The picture is:类似地,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

下面对此段论述进行一个评论:描述的事实对象“谷贱伤农”,其前提是蕴含的“丰收”,如果不是丰年,谷贱也会伤农,但大家认为正常。

所以丰收是这个话题的特定前提。

丰收,到底在供求理论看来应该意味着什么?显然,应该是“供给量”增加了。

但是我们奇怪的是,农民是粮食的供应商,供给量增加引起的问题为何不用供给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却要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同时,我们从“谷贱伤农”和隐藏条件“丰收”,根本无法得到需求量如何变化的信息,如果使用需求曲线就必然要增加其它条件,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意了。

此乃其一。

其二,上面说“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这就非常奇怪了。

根据课本前面的叙述,需求线平移是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变化造成需求量的变动,这个其它因素包不包括供给量则闭口不谈;而供给线的平移却是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化造成的。

单从文字表述就显然缺乏对称性,道理上更是胡扯八道。

为何需求线的平移不是在供给不变时需求量的变化造成的?为何供给线的平移不是在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变化造成的?丰收是供给量增加的意思,供给量的变化为何不是点在一条供给线上的移动,却变成了供给线的平移?如果供给变化会导致供给线平移,那么供给线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情况下它才是点在线上的移动?如果需求不变时供给变化会造成供给线平移,反过来说,就是需求不变供给也不变时供给线就不动,那么我们要问:供给线究竟是反映什么变化的?供给和需求都不变时岂不是只剩下一个价格因素了?一个因素还谈什么曲线?可能有人会说:你没有弄懂需求变化和需求量变化、供给变化和供给量变化的差异。

非也。

这是个学术阴谋。

在极易混淆的概念之上,完全应该将供求变化另起一个称谓,比如就叫做“需求线的移动”和“供给线的移动”就明明白白,对于三个变量Qs、Qd、P,我们利用三维图形,很容易讨论三者关系和线、面的移动,没必要将注意力陷在人为的概念区分上。

这种“A的变化不是A的量的变化”的弯弯绕逻辑不过是为胡扯八道找一个方便而已。

据此逻辑,我们可以造出更多所谓“知识”:劳动变化了不是劳动量变化了、价值变化了不是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了、价格变化了不是价格值变化了、高变化了不等于高度变化了……让博士也难以毕业的!其三,文中说“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这种表述的含义就是曲线D就是一条缺乏弹性的曲线。

但是我们可以证明,对于任何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上都同时有三种弹性存在。

证明如下:需求的价格弹性e=-(dQ/dP)×P/Q,将需求函数Qd=α-βP代入,就可以得到e=α/Qd-1令e=1,即α/Qd-1=1,即Qd=α/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α/2β,即在此点上是单位弹性的。

同样有,e>1时,P>α/2β,富有弹性,而e<1时,P<α/2β,缺乏弹性的结论。

这在图形上表示为,在Qd的取值范围(0,α)的一半之处的弹性为1,此点向左则为富有弹性,此点向右则为缺乏弹性。

但是无论怎样,任何一条直线的需求曲线按照其价格弹性的定义,必定同时存在三种价格弹性。

(其实教材中p42页图2-13a已经给出了这个三段图,但是不知道为何前面讲解时却要列举几种不同弹性的线形。

要知道不存在只有一种弹性的需求线)那么,再看回上面的论述,我们怎么知道两个均衡点E1、E2所在的位置都是处于缺乏弹性的区段呢?从图中看它还恰恰是跨越单位弹性点的,这只能说明作者本身脑子里根本没有“任何需求线都是三种弹性”的概念。

如何产品,如果可以画出需求曲线,必然同时具有三种弹性。

“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无稽之谈。

其四,丰收时如果谷一定贱,显然依据是“物以稀为贵”的反面即“物以淫为贱”。

但是“物以淫为贱”的数学表示恰恰是供给线是负斜率的,而非正斜率的,其形状应该和需求线相同才能描述“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即和供给定律是矛盾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见解是物以稀为贵和物以淫为贱都是对的,而与之矛盾的供给定律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倒因为果。

但是总是有人认为可以倒因为果或者说供求和价格可以互为因果。

那么不妨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何在。

或许能够推翻“物以稀为贵”之说?俺可是将这五个字称为经济学第一定律呢。

其五,至于“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之说就更加不敢苟同了。

俺是农村长大的,知道农民都希望丰收,没有希望歉收的。

高教授应该向国务院解释这件事:是否要通过减少粮食产量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想法是否一厢情愿的自我矛盾或者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其实,谷贱伤农的“贱”不是价格一般的降低,而是指降到低于成本的水平。

价格的波动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在成本之上,就必有利润,只要有利润,就是产量越大越好,这就是农民总是希望丰收的原因。

如果贱是指价格低到成本之下,那么“谷贱伤农”的道理不仅仅是对“谷”适用,而是对一切产品都一样。

现实中的谷贱伤农多是由于政府强行以低价征购粮食对农民造成的政策性硬伤,此中没有太多经济学的道理好讲的。

日一、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的基本特点(一)商品供给弹性1?鄙唐饭└?的价格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值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反映了两指标相对变化的特点。

弹性概念也是指存在函数关系的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映的敏感程度。

弹性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其值为正,表示价格的运动与供给量的运动成正比例关系。

2.商品供给的成本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值为负表示成本运动方向与供给量运动方向相反。

(二)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值是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反映了两指标相对变化的特点,与上述供给弹性同样具有弹性的概念,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为了便于标示指标变动方向和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其值设定为负数,表示价格的运动与需求量的运动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三)供给与需求弹性的基本特点1?钡?性系数(e):e值的大小代表的经济含义各异。

我们把e供1、e供2 、e需总括用e 表示。

当e大于1时表示具有弹性,显示了比较平缓的供需曲线;当e小于1时,表示缺乏弹性,显示出比较陡峭的供需曲线;当e等于1时,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变动率正好相等,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被称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显示纵横对称的供需曲线;当e=∞时,表示完全弹性,显示出与水平轴平行的一条供需直线;当e=0时,表示完全无弹性,显示一条平行于纵轴的供需直线。

2?钡愕?性与孤弹性。

上述公式一般是指弧弹性,它与点弹性本质是相同的。

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表示自变量变动量较大时的供求曲线上的两点之间的弹性;后者表示自变量变动趋于极小时的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为了便于进行更简捷的数学计算,点弹性常用微分方式表示。

二、铜生产供给的弹性特征及其对价格的影响(一)铜商品的基本特点铜属于有色金属类别,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1083度。

在自然界中有自然铜、氧化铜矿和硫化铜矿等。

世界上80%以上的铜是从硫化铜矿精炼而成的。

生产阶段包括:采矿阶段(最初选取铜矿石)、选矿阶段(提高矿石品位形成铜精矿)、冶炼形成粗铜阶段(含铜95%—98%)、精炼形成电解铜阶段(铜含量99%以上)。

冶炼使用方法主要有火法冶炼,辅以湿化冶炼。

成品铜按合金类别的不同分为黄铜(主要含锌等)、青铜(主要含锡等)、白铜(主要含钴、镍等)。

铜可以延制成管、棒、板、带、条和箔等类别材料。

其主要应用于电子、电气和电力,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在电气、电子、电力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消费领域的一半。

铜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耗之中仅次于铝。

全球铜供求长期以来基本保持均衡的发展,价格对供求平衡起到了较好的调节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性发展,我国经济建设的提速,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尤其是全球加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对铜的需求逐年攀升,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接近一半的消耗需要进口。

鉴于铜的基本金属原材料性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上海金属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相继设立了铜期货品种。

后经调整规范,铜期货品种统归到上海期货交易所。

经过十多年的规范与发展,铜期货品种已成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之一,交易规模不断增长,参与的投资者范围日益扩大,国际影响逐步提高。

目前,中国因素及中国价格已成为国际期货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和因素。

在全球每天消耗的4??52吨铜中,有接近1吨是由中国消耗的。

而中国的GDP(2003)为1.42万亿美元,仅占美国10.95万亿美元的12.97%,日本4.3万亿美元的33%,全球36.46万亿美元的3.89%,人均GDP也只刚刚达到1000美元。

由此可知铜对中国现在和将来的重要程度。

因此,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品种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并已发展成为全球铜商品的三大定价中心之一。

近年来,我国铜期货市场长时间保持近高远低的反向市场形态。

现货价格居高不下,一路引领期价向上飙升。

期货市场多方利用交割期限,迫使空方不断亏损移仓,更加大了隔月与现货月的价差扩大趋势。

多头主动移仓推高近月期价,循环往复,市场始终处于多方掌控下的反向市场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