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专题八
(二)手工业的改造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 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似,主要采取合作社的
方法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
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北京市手工业者登记入社
手工业合作社在加紧生产
到1953年,中国已经具备了将实现工业化提上日 程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①全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建立,祖国大陆实现 了统一。 ②抗美援朝的胜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 境。 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④镇压反革命使社会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 ⑤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准备了条件。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国家对农业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建设 社会主义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请思考回答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体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基础上的个体经济,分散、落后,有很大局限性,不 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
%。
1951年12月一个月内,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 发现贪污人数1670人。
决定了建国初期的任务: (1)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土 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 (2)领导国民经济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和稳定物 价) (3)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抗美援 朝)
(4)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三反五反)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请思考回答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目标是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 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经济相比较,是一种落后的经
济成分,而且生产越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
盾就越尖锐。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对民族资本主 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5下半 年-56年 1953年春— 1955年
过程: 互助组
1951、9— 53年底
(社会主义萌 芽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 作社 (完全社会主义 性质)
农 民 申 请 加 入 农 业 合 作 社
农业合作化结果:
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
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
内容:
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一化”
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改造” 实质: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 统一
(2)、 “一五计划”的制定
A:主要任务 (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第八专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曲靖师范学院社科部
主 要 内 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 立及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开始 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 和人民的选择 三、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 主义改造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 立 及其过渡性 (二)建国后的国际国内背 景 (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 始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 路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社会历史条件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政策和过程
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必由之路
政策: 赎买 过程: 初级( 高级(
1949、10-1953底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 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4、1-1955上半年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下半年-1956年底)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 家资本主义,资本主 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 某些企业。如官办或 官商合办的银行、铁 路、公用事业,工人 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 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 迫。
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 及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经济 无产阶级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 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 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份是三种,即社 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 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 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样,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份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 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 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 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带
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 不断碰撞、冲突和较量,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
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被削弱和
限制这样就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来了。 换句话说就是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过渡到 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资本主义:
按照企业同社会主义联系程度的多少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 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初级形式:1953年以前,重点采取在工业中的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的国家资本 主义形式上。
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1954年,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 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全行业公私合 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 国家支配。资本家虽然还对生产资料有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只 是在定息的形式上被保留着。这时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1966年9月,随着定息的停止,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性质就 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了。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 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 而且也走通了。
3、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制定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
请思考: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直
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呢?
(二)、建国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开国大典.rm
(一)、建国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1、国际形势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
2、国内形势——政治上:还没有完全解决民主革命的任务
经济上:财政经济极为困难
共产党:面临严峻的考验
特点:阶级斗争尖锐激烈; 财政经济极为困难
(一)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
合作化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总结与讨论
背景知识的介绍
★ 社会制度的概念(帮助理解内容)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地位 (对内容的重视)
★社会制度就是在一定状况的生产力 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标志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政 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 看,从古到今存在过五种社会制度即原始 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 和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的初级形式)
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农业合
作化完成。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3)历史意义与不足:
历史意义:
(1)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了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不足:农业合作化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缺点和偏差,以致于在长时期内遗留了一些 问题,但是农业合作化的功绩必须首先给予肯定。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 的道路。
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与 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把中国 由农业国→→→工业国
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从私有制→→→公有制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国别
中国
(1952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
随着建国初历史任务的逐渐解决,重点是解决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 基本好转的同时,已经开始向社会主要过渡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被炸毁的矿井
国民党军炸毁的滦河大桥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品种 黄金
数量
277万两 1520万元
1537万元
白银
美钞
数 据 新 中 国
1950年10月1日,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 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轰炸中国东北。 1950年2月半个月内,20多个城市被土匪、 特务冲击,全国约1/3的农村区、乡级政权 被土匪、特务洗劫,1万多党员、干部被土 匪、特务杀害。 1950年第一期税后,上海市税务局抽查351 户私营工商户,查处逃税者347户,约占99
(3)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的稳步增长;
(4)同时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