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没收官僚资本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 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 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 合作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 重要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八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实际步骤 (1949-1952)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土地改革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 三反五反运动 恢 民 复 主 革 前提条件 发 展 命 国 遗 留 物质基础 民 经 任 济 务
级社为10个。经过三年的恢复,农村经济基本达到历 史最高水平,粮食、棉花、糖料、黄红麻、烤烟等农 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
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
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
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
2、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 3、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 1、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 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居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 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 于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中的社会主义 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但它所占的比 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因素。但由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存在 重不大。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是合法的,因而反映这种经济基础的思想也必然存 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小资 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私人资本主 在并具有合法性。 产阶级的代表也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参加者。 义和个体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因素。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
近代中国第一项历史任务基本实现,随着
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
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
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提上党和国家的 议事日程。
第八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952 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
第八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经济上: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主要经济 成分:
社会主义 经济
个体 经济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 八 章第三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一 五 计 划 内 容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 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 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 化生活的水平。
第 八 章第三节
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 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国 营企业也优于私营企业。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 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 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展开。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
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 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49年至1952年,公私合营工业企业由193家增加到 997家,增长了4.2倍;产值由2.20亿元增加到13.67亿元, 增长了5.2倍。从1949年至1952年的4年间,私营工业总 产值中政府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比重逐年增加,分别
还 看 今 朝 。
数 风 流 人 物 ,
俱 往 矣 ,
只 识 弯 弓 射 大 雕 。
成 吉 思 汗 ,
一 代 天 骄 ,
稍 逊 风 骚 。
唐 宗 宋 祖 ,
略 输 文 采 ;
惜 秦 皇 汉 武 ,
第八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八章
第八章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教学重难点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 会历史条件 (三)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 本历程和经验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
为11.88% 、28.83% 、42.71% 、56.04% 。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到1952年年底,全国已有4536.4万户农民组成
了802.6万个互助组,占大陆农民总数的40% ;有
59000户农民组成了40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高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提出: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形成;
1953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公布;
1953年12月,毛泽东最后 改定;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954年2月,中共七
届四中全会批准;
1954年9月,载入中
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过渡条件:工业化和机械化
过渡步骤:一步到位
过渡方式:和平地、有代价地消灭私有制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952年的过渡设想
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际上
1949年开始,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 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样, 在土改后,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展起来。
第 八 章第三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953年12月 中共中央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几户或十几户
土地、耕畜等属农民私有
渡性质。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 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 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 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上讲话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 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很低,发展工业,改 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是 全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 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 八 章第二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建国初期对过渡的初步设想:
过渡时间:15-20年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 八 章第三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一五建设成就
1952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679 183.7
1957年
1068 310.2
粮食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货运量(亿吨)
1.6392 135
73 3.516
1.9505 535
193 8.0365
会
主
义
建
设
今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 社会的过渡性?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政治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 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 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 权属于人民。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 八 章第三节
第 八 章第三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 八 章第三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土地改革后, 农村的生产迅速 发展了,农民的 生活也有了明显 的改善;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 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 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 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 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互帮互助 临时性、季节性、常年性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农民在进行互帮互助
第 八 章第三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初级社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集体 劳动,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和土 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 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 既保留了部分的生会主义性质。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第 八 章第一节
与三种基本经济成分的相应的三种基本阶级力 量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两种基本矛盾 国际:新中国同帝国主义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解决矛盾
第 八 章第一节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小结: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