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一声春雷惊醒梦中人对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历史文学院 2006 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正象 2007 冬的严寒和大雪,以汹涌澎湃之势,再一次冲向神州大地的千山万水,给我们震撼,让我们觉醒,它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或课程内容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大多数的历史教师虽已明确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并且已经在自觉地朝着新课改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受陈旧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一些教师在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显得比较艰难,出现了对新课程理念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由此产生了一些非驴非马的怪课,产生了诸多与新课程标准貌合神离的做法,这些现象不由得让人深思。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当前历史课改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反思并提出自己粗陋的见解。
一、由授受关系变为平等探讨它以不平等为前提,教师是主动教、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传递信息。
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施行保姆式的教学,把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详细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抄、写、听,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余地,没有反馈与矫正,久而久之,还是培1 / 8养出一批思维懒汉,心甘情愿地等候老师来灌输,教学效果极差。
而理想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地进行对话,让彼此的思想通过碰撞、达成互补,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心态中接受知识。
但是,在这种新理念的推动下,有些老师就把讨论作为由单向传递向多向互动转变的一个法宝,只要上公开课,必定有前后左右互相讨论这一环节。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讨论这种教学形式,而是想与同仁探讨:哪些问题才具有讨论的价值?一堂课有没有必要反复安排多次讨论?讨法论是否总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佳途径,能否起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所看到的情景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教室里声音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讨论戛然而止,可接下来学生代表的发言常常并不理想,老师不断启发、搭桥、费尽心机才把学生引导到要点上来。
况且,发言时总是小组当中的优等生最有优先权,至于学习困难者、预习不充分者只不过是搭搭便车、凑凑热闹而已。
这种讨论其实是扼杀了学生熟悉理解内容、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这种讨论美其名曰合作,实则是浮于表面的纸老虎,经不起教学效果的检验。
但是,由于有些评课标准把上课气氛是否热烈活跃作为一个重---------------------------------------------------------------最新资料推荐------------------------------------------------------ 要依据,因而合作学习就被一部分人肤浅地理解成了讨论时声音的大小,次数的多少以及热闹的程度。
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老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完全可以通过静思、互补、碰撞等多种方式来展开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有些学生把林则徐禁烟列为原因之一,因为教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
英国决定发动战争。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及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静静地思考:⑴19 世纪中期,我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⑵19 世纪中期,世界形势有什么特点?⑶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怎样?⑷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应该说,前三个问题都比较简单,但在理解了这三个简单的问题之后,第四个问题的结论也就得出来了。
最让学生自豪与兴奋的是,他们终于自己得出了科学的结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
通过多年的尝试,笔者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 8二、由教教科书转为用教科书小威廉姆 E.多尔指出: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需要以一种具体的、特定的无限地受情境影响的因而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来处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将课程意识提升到重要位置,历史教学应该是由教科书、其他教辅材料、教师与学生及教学情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意味着历史的课程将是永远变化着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不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泉流,有多少个班级就该有多少种课程。
而事实上,有多少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历史教学脱离纯粹的应试走向开放?又有多少老师在历史教学时真正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学校要对外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时怎么办?很简单,一年一度的对外开课,让对新理论体系一知半解的老师们仓促上马,把旧的思想内容改头换面包装后又重新闪亮登场,老师们有苦难言,只能敷衍了事。
或者由少数老师组成课题攻关小组,争取在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奖,造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本校蔚然成风之势,而把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撇在了一边。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结构必然是一种通过对话、沟通、合作,针对不同的个体而形成的多边共建体。
这就提供给我们老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学途径,通---------------------------------------------------------------最新资料推荐------------------------------------------------------ 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结构的开放性。
譬如,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指导性学习结合起来。
平时积累主要注重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给出学生寻找资料的途径,即学习本段历史有哪些资料可以查阅、可以借鉴,有哪些资料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或查找,剩下的查找和整理的工作全部由学生去完成。
然后再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总结归纳,甚至撰写学习报告。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尝试下面的几种形式:⑴辩论会。
即围绕某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和实施。
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中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秦始皇修长城的功与过等等。
⑵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
即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等活动,广泛搜集材料,并将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通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等等。
5 / 8⑶试教法。
即采用角色置换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为了学,教学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期分批组织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把教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传授给本班学生。
当然,在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热闹也不是为了好看,关键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由一家之言变为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容许有不同观点争鸣时,历史教学仍是长期由一种声音把持着课堂,这种声音来源于教学参考书,代表着社会传统思想。
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对人物、事件或历史影响等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看法。
史学界就是通过这种各持一端的争议推动着学术的发展。
中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他们有思想,有自己观察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想法、观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真正相信每个孩子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就能产生自尊、自信、自豪感。
相关的学术观点的渗透,是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关于雅各宾专政失败的原因大致有几种意见:---------------------------------------------------------------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恐怖政策造成悲剧;第二,失败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策;第三,实行限制政策导致失败;第四,内部矛盾导致失败;第五,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表现在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时时鼓励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部分老师的种种做法,着实让人深思。
在一些老师眼里,不管青红皂白,学生只要开口讲话,全是对的,不能说你错了,似乎这样才是尊重,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有位老师上《戊戌变法》一课,让学生讨论梁启超应不应该逃跑,有些同学回答:梁启超应该逃跑。
老师当即予以肯定,这就导致后面分析谭嗣同慷慨赴死时,学生转不过弯儿来,仍固执地认为他的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老师引导得颇为艰难。
其实对谭嗣同的自愿赴死历来就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怎能在一颗树上吊死呢?一味地听凭学生信口开河、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却易使学生是非不分,思维混乱,步入歧途,不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性格品行的培养也没有好处。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见解,并不等于7 / 8不能否定学生的奇谈怪论,并不等于非要深挖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结论才肯罢休,并不等于要丢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审美观。
非要鸡蛋里孵出鸭子来,那只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浅解、误解。
对于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要想舍弃已成为经验而又与新课程理念相冲突的内容,无疑是痛苦的,这不仅意味着淘汰和刷新,更重要的是昭示着重组、创造。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深信,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才会体会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快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总之,我们应该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改革,永不停歇地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扬长补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