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目的:使全体学员掌握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高产技术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常见的食用菌二、学习食用菌丰产栽培技术塑料大棚丰产栽培与食用菌常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我们以典型的低温品种香菇、典型的高温品种紫木耳以及大多NT中温型品种的平菇为代表~采用塑料菌袋栽培的方法~简介其大棚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1.大棚香菇丰产栽培技术1.1栽培准备工作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厘米×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
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
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
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
每2层床面间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
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
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二种。
主要措施为:斜面母种一原种,摇瓶菌种,一,液体栽培种,一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一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一出菇管理一采收。
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
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
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
1.2转色、出菇管理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
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
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
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
?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15?之间。
每收获1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
?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
?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
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温差。
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
2.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2.1发育条件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
其菌丝体培养宜在黑暗中进行~因在较强散射光照射下~会过早成熟~影响产量。
子实体则可在高温高湿强光直射下旺盛生长~耳片大而肥厚~颜色紫红至紫褐~品质优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
2.2栽培方法有三种~均采用17厘米×34厘米的筒膜料~两头接种~然后栽培。
2.2.1床架式设置床架方式与香菇同。
再将菌袋两端用绳子扎紧~袋面上用刀片划上4,5条纵向缝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为卧放在床架上~排满后~需盖上地膜。
2.2.2吊挂式棚内设成排木桩~菌袋吊挂在木桩上~其间距离自定~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即可。
菌袋齐地面至桩顶一一吊挂~袋距5厘米~桩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后~每3,5行桩用整块地膜全部罩盖住即可。
2.2.3沙畦式内设数个长方形不漏水的浅床坑~上铺河沙~厚5,10厘米~此法最适高温干旱情况下应用。
排放前沙层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设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桩吊挂菌袋以增加产量~排、吊完好用整块大膜覆盖。
2.3四季管理2.3.1春季先于冬季在室内加温培养菌袋~早春排放出菇。
棚温白天控制在之5,30?~夜间控制在5,10?以上~晴天在棚内喷水~虽降低了棚温~但不会降得过低~而水与水气会吸热并贮存~晚上释放以提高棚温。
这对于延长棚温在15?以上时间~促进紫木耳生长有利。
2.3.2夏季气温由低向高~对耐高温的紫木耳栽培有利。
主要是降温保湿~一是揭去棚膜~加盖二层遮阳网~二是喷水保湿~可使棚温下降4,8?~促进生长。
2.3.3秋季为培植紫木耳的黄金季节~初秋仍须降温保湿~晚秋则要覆盖棚膜保温~气温高时又要揭膜降温~以利获得高产、稳产。
2.3.4冬季利用秋季自然温培养菌袋~初冬排放。
晴天可适当揭膜降温~风雨天就要盖膜保温。
晚冬气温偏低~可加强升温管理~尽力延长15?以上气温时间~以促生长。
3.平菇栽培技术要点3.1发育条件平菇品种有高、中、低温型和广温型等数种~菌丝生育温度为5,36?~子实体为5,30?~一般为8,18?~最佳制种期为9月,翌年4,5月。
平菇耐湿~栽培时可直接喷水在菌袋和菇体上~其子实体发育期间~需充足氧气~故栽培时要常开前后门和提升棚膜~降低裙膜通气供氧。
3.2栽培方法有3种~均采用22厘米×44厘米的菌袋~两头接种~出菇。
3.2.1床架式床架设置同香菇~排放菌袋~间距不少于5厘米~只排放一层~两头及破缝均可出菇。
3.2.2墙式在床架上像砌墙样~将菌袋码放成墙式~一个床面可堆成两道袋墙~长与床同~高约3个菌袋直径的高度~为立式结构~只能两头出菇。
3.2.3地面式不用床架~菌袋直接在棚内堆砌成墙式~长与棚同~高度以高而不倒为度~中间高~两边低~与棚相似。
3.3四季管理3.3.1秋季,10,12月, 选用中温及广温型品种~10月上旬开始进行菌块排放及出菇管理。
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通气-保湿~需保持棚温在8,18?之间。
3.3.2冬季,1,2月, 选用低温和广温型品种~主要管理措施是保温通气保湿~在一天中尽可能延长棚温8,18?的时间。
3.3.3春季,3,6月, 选用中、高温型品种。
前期以保温通气一保温措施为主~后期以降温一通气一保温措施为主。
3.3.4夏季,7,9月, 选用高温型品种。
揭去棚膜~加盖遮阳网~主要管理措施为降温~使棚温降至28?以下~同时加强水的管理~经常喷水降温保湿~以促高产。
三、学员交流经验“从加到乘”评析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曹培英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万航渡路小学罗杰张:“从加到乘”这节课,罗杰老师上得比较轻松,感觉效果蛮好的。
我们发现罗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把教材用活了。
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安排的意图。
罗:“从加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课时。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进一步加工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乘法的引入”这部分教材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
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贯穿全课的情境~利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
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了教材内容。
在引入环节~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来引出同数连加。
教材中是6个3~但现在的学生计算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算出答案的。
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3~一边把6个3拓展到了10个3来进一步感知几个几。
这样~当学生要一口气报出10个3连加的算式时~当他们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其次是采用了自学的方法。
这节课中有关乘法的认识、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
我是用了看书自学的方式~让课本来告诉学生。
虽然~他们只有二年级~但是通过新教材一年多的学习~完全有能力独立看书理解。
通过课堂实际反馈~学生也的确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
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
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表达把这些知识内化。
反馈后再通过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把引入部分几个几的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展现数学思维的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紧扣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加号和乘号、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张: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你的设计思路和安排意图,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请你再介绍一下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是怎样考虑的。
特别是谈谈你在用好、用足教材方面的经验。
罗:如果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新教材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例如~我在巩固练习层次中引导学生“找找还有什么内容求总数也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表示的,”学生回到游乐园这幅图中找到了: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手中有5个气球。
4个5~4×5=20。
后面~判断是不是同数连加的香肠图、馒头图的题目和最后把12个小圆点圈一圈~说说有几个几~并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这些题目~都是课本前面一课时几个几中的内容。
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了运用和拓展。
比如~由馒头图引出了3个0。
张:这些练习设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还是请曹老师对这节课作一些更深入的分析。
曹:“从加到乘”这节课的成功经验,罗杰老师刚才自己总结了四点:第一,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也就是在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第二,采用了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是不是真正看懂了。
第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一题多用,一图多用,而且用的比较自然,比较有效。
这些都是其他老师可以借鉴的。
我再谈三点。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初步认识乘法,具体地说,就是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会写、会读乘法算式,以及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其中最重要的是乘法的含义,包括对引进乘法必要性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引进乘法。
怎样让学生获得这些认识,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而不是简单的办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加到乘的过程。
这正是这段教材和罗老师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它反映了新的课程观,即课程应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这个课题取得非常好,凸现了学习的过程性。
老师对教材的加工,把6只小船增加到10只,可以说也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便于学生感悟乘法的简便。
老师对教学的处理,引领学生边观察边数,一个3,两个3……一直到十个3,也起到了强化同数连加概念的效果。
其次,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看: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由直观的小船,抽象成连加算式,再抽象成乘法算式。
还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的几个几到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