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消积药使用非常广泛,90%的三金排石汤采用了化瘀消积类药物,特别是牛膝的使用率达到72.23%以上,提示三金排石汤同时还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3]。
而这对于结石在输尿管内停留较久,输尿管黏膜水肿的患者特别有利。
此外,“芍药加甘草”药对和延胡索可有效地缓解和控制肾绞痛;白茅根、小蓟除利尿作用外,对结石合并血尿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黄芪等补虚药物对于年老体虚,或者长期服用排石汤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可见,目前三金排石汤是治疗尿石症使用最广泛的有效复方,所辅助使用的药物以利水通淋和化瘀消积药为主。
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的基础上,联合石韦、滑石、车前子(车前草)、牛膝构成了排石汤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明江,王新均.三金排石汤对狗输尿管动作电位和尿流量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1,20(6):401-403.
[2]张彤,柳淑玉.车前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67.
[3]赵兴梅,徐光忠.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207.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11)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
袁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和浩特010020)
王海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
关键词:药性;气味;厚薄;中药学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2.119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2-2326-02
古代药书中经常可见到中药气味分厚薄,所以气味厚薄也为中药药性内容之一。
自《内经》创药性分厚薄,世代医家展开论述,然而理论始终未成体系,某些论述深奥难解,因此近代药著以及教学用书均未系统收载,但厚薄理论对进一步阐述四气五味的特性有一定意义。
气味厚薄其实质是由气味理论所派生,是古代医家试图从微观来探索气味药性,分别以“厚”与“薄”概念,对气味特征予以补充阐述,将厚薄作为衡量气味强弱的标志,进一步表示气味之间存在着强弱偏盛的特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李时珍也注重气味厚薄的论述,在《纲目》的“气味”及“发明”项下,收载了前人有关气味厚薄的阐述,如:“黄芪,气薄味厚,阴中阳也;连翘,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
《本草品汇精要》:“吴茱萸,气味俱厚,阳中之阴;山豆根,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胡芦巴,气厚于味,阳中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医学启源》:“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这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可见厚薄是表示气或味中存在着强弱的偏性,厚者为强,薄者为弱,因此,自然界药物之中,气味分阴阳,阴阳再分厚薄,阴阳之中寓有阴阳,而其中细微的变化掺杂无穷。
刚柔药性主要表示药物的体质。
刚柔理论起源《易经·说卦》:“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以刚柔之说阐发道理,首见于《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呼?”以刚柔来表示药性,因为自然界阴阳对药物是有影响,药物多为草木虫兽金石之类,都受之于天地阴阳自然之气,由于每药所受之气的不同,这就影响到药物形成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上的差异,古代医家就用“刚”与“柔”来表示。
《医源·用药大论》:“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以上是清代医家对药物刚柔的说法,并指出“刚者燥,柔者润”。
对某些药物刚柔属性表示如下:
体质柔软,有汁有油的药物—润药—属柔—得春秋冬之气者多———得地气者多↓治燥证;
体质干脆,无汁无油的药物—燥药—属刚—得夏秋冬之气者多,得春气者少—得天气者多↓治湿证;
中药根据润燥强度的不同又分微润、甚润、微燥、甚燥。
柔药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性能又有以下分类:
(1)辛润:如当归、细辛、杏仁、桃仁、薤白,辛味行
·
6232
·光明中医2010年12月第25卷第12期CJGMCM December2010.Vol25.12
散,散中得润,可缓其性,行气行血不过急。
(2)温润:如黄芪、肉苁蓉、鹿茸、紫河车,性温得天气多,质润,得地气亦多,此类药物受气较全,味多为甘味,治气阳两虚为用。
(3)平润:如芍药、何首乌、黄精、沙苑子,受天气平和之气,功能润养,伍补阳则补阳,伍补阴药则补阴。
(4)凉润:如干地黄,玄参,天、麦冬,西洋参,得天气少,得地气多,润养阴分。
(5)寒润:如鲜地黄、犀角、羚羊角,得天气最少,性寒清热、润而养阴,治热盛伤阴之证。
刚药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性能又有以下分类:
(1)辛燥:如羌活、独活、荆芥、藿香、香附,辛散而燥,得天气者较多,功能发散,祛风化湿。
(2)温燥:如苍术、厚朴、半夏、天南星,性温燥,得天气者多,燥性强,能治湿证。
(3)热燥: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椒目,刚燥性热,药性峻急,挽救危急重证。
(4)平燥:如茯苓、薏苡仁、通草,性平,通利,功能利水治湿。
(5)凉燥:如连翘、栀子、桑叶、柴胡,性凉能清,功能清热解毒燥湿。
(6)寒燥:如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龙胆草,大苦大寒,苦泻于下,攻邪清热解毒燥湿。
《景岳全书》:“气味有阴阳,阴者降,阳者升,阴者静,阳者动,阴者柔,阳者刚……气味之刚柔,柔者纯而缓,刚者燥而急,纯者可和,燥者可劫”。
辨识药性的刚柔,在临床须灵活应用,病证可辨燥湿,治燥之证须选用柔药,治湿之证须选用刚药,人体脏腑也有其生理特征,选药时也须考虑。
如:《临证指南医案》:“凡脾肾为柔脏,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肝为刚脏,胃属阳土,始议柔缓之法……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阳驱浊”。
刚柔药性不同的药物配合应用,实为临床上最多应用,取效最好,如《本草正》曰:“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人参、熟地黄、炙甘草之类,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
在炮制药物时也须注意刚柔的药性,刚燥药在加工炮制时常取特殊的方法,如加工附子要先煎1 2小时。
《景岳全书·本草正》:“夫天下制毒者,无妙于火,火之所以能制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气而遇火,则失其气,味而遇火则失其味,刚者革其刚,柔者失其柔,故制附子之法,但用白水煮之极熟,则亦全失辣味,并其热性俱失,形如萝卜,可食矣,尚何毒之足虑哉?今制之必用甘草者,盖欲存留其性,而柔和其刚耳”。
以上论述仅为笔者工作之余对于中药药性的一点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海涵。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27)
姜、枣、料姜石的医疗保健作用
左玉鹏李志春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灵宝472500)
关键词:生姜;大枣;料姜石;医疗保健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2.120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2-2327-03
通过对生姜、大枣、料姜石的医疗保健基础的分析,认为三者相伍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散痰结、和营卫的作用,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肝脏疾病、消化系溃疡,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肿瘤疾病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大枣和生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和调味品,其医疗保健作用远远超出它们的食用价值,若能合理使用,将在医疗保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料姜石是土壤中的一种天然产物,随处可见,为农作物的大害。
然而,料姜石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医疗保健作用将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将其医疗保健作用叙之如下。
1生姜、大枣、料姜石的医疗保健基础
1.1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具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姜能调节胃酸、胃液的分泌,抑制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所致的呕吐,减轻妊娠呕吐症状,保护胃黏膜,并有保肝、利胆、抗菌消炎作用,尤其是其强大的抗氧化作用[1,2]及其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保健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德国、日本的学者和专家研究证实,生姜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抗癌药物,并认为鲜姜中的多元酸人参萜三醇可以抑制癌细胞转移。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亦是高危因素,同时与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关系
·
7232
·
光明中医2010年12月第25卷第12期CJGMCM December2010.Vol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