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原理
4. 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1) 组合法 L1
物屏
L2
uv f uv
B
'
A B
B
''
f1 f 2
A B 为凹透镜的虚 物,物距为负值
' '
A'
U V
A ''
实验内容
1. 同轴等高的调节
薄透镜成像公式仅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成立。对几个光学元 件组成的光路,应使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重合,才能满足近轴光线 的要求。习惯上把各光学元件主光轴的重合称为同轴等高。
近轴光线:一般使用透镜时,物体都在主光轴附近,入射光线的 入射角很小,这样的光线叫近轴光线。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通过透镜后会聚(或发散,这 时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叫主焦点F,如下图所 示。每个透镜都有分居透镜两侧的两个主焦点。 焦距:光心O到主焦点F间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f表示)。每个 透镜有两个焦距。薄透镜两侧的媒质相同时,两个焦距相等。
图
视差法测凹透镜焦距
按上图放好物屏、带痕玻片和凹透镜。正对透镜看清凹透 镜中物的虚像, 调整物屏的位置和高低,使虚像的顶端正好处 在凹透镜上沿。移动带痕玻片并仔细观察凹透镜内虚像的顶端 和凹透镜外玻片刻痕间的相对位置有无变化。当相对位置不变, 即无视差时,记录下此时玻片刻痕的位置。重复测量三次, 将 数据填于表中, 求出f。
物 与 像 屏 距 离 L 大 于 4 倍焦距, 即
L>4f ,固定物与像屏位置不变,移 动凸透镜,将在屏上出现两次成像。
物屏
L l f 4L
2
2
A B
像屏
x2 x1
B
v2
'
( B '' )
f
u2
l
A ''
u1
L
v1
A
'
共轭法又叫位移法、二次 成像法或贝塞尔法
◆优点:它可以准确测量L、 l 的值,从而避免了测量 U 、 的值时,难于找准凸透镜光心位置所造成的误 V 差。
附2: 视差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视差是一种视觉差异现象。设有远近不同的两个物体A和 B,若观察者正对着AB连线方向看去, 则A、B是重合的;若将眼 睛摆动着看,则A、B间似乎有相对运动,远处物体的移动方向跟 眼睛的移动方向相同, 近处物体的移动方向则相反。A、B间距 离越大, 这种现象越明显(视差越大); A、B间距为零(重合), 就看 不到这种现象(没有视差)。因此,根据视差的情况可以判定A、 B两物体谁远谁近及是否重合。 视差法测量凹透镜焦距时, 在物和凹透镜之间置一有刻痕 的透明玻璃片, 当透明玻璃片上的刻痕和虚像无视差时, 透明 玻璃片的位置就是虚像的位置。
思考题
1、本实验教师反复强调要调物、像同轴等高,若不 同轴等高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 2、在测凹透镜焦距时怎样调节共轴,若发现放大象 中心在上,缩小象中心在下,这说明凹透镜的位置是 偏上还是偏下? 3、设计思考题 ①给你若干不同焦距的透镜,你如何把它们安装成望 远镜?写出方法和步骤。 ②如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光具座的长度,试设计一个 实验,在光具座上能测定它的焦距。
物经过凸透镜成的小像位置 x '0 测5次,放上 凹透镜到合适的位置,移动像屏使像清晰,凹透 ' 镜的位置 x 2 测5次,大像的位置 x '0 测1次。 L2 L1
物屏
A B
固定
x2
x '0
B
'
B ''
'
f1 f 2
固定
A
x
A ''
'' 0
数据记录——组合法(单位cm)
B ' ' L 位 B 1 置 左 1 B’位置 平 均 L2位置 物距u’ 像距v’ B''B'-L2 L2
焦平面 焦平面
F 点 图 透镜的焦点及焦平面
(b) 凹透镜的焦点
光路可逆原理:在反射和折射定律中,光线如果沿反射和 折射方向入射,则相应的反射和折射光将沿原来的入射方向。 这就是说,如果物点Q发出的光经光学系统后在Q’点成像, 则Q’点发出的光线经同一光学系统后必然会在Q点成像,即 物和像之间是共轭的。
3、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
• 物与屏间距大于四倍焦距,并保持不变。
•移动透镜,当白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和缩小 的像时,记录透镜位置。重复5次。
物屏
A B x0
像屏
x1
x2
B ( B '' ) ' x0 ''
A
'
A
'
数据记录——共轭法(单位cm)
B 位 置 1 O1位置 B'或B''位置 左 右 平均 左 O2位置 右 平均
附1: 自准法测量凹透镜焦距
如下图所示, L1为凸透镜,L2为凹透镜,M为平面反射镜。 调
节凹透镜的相对位置, 直到物屏上出现和物大小相等的倒立实 像, 记下凹透镜的位置X1。再拿掉凹透镜和平面镜,则物经凸透 镜后在某点处成实像(此时物和凸透镜不能动), 记下这一点的位 置X2。 A O1 O2 L1 L2 M F
实验原理
3. 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 自准法
将物AB放在凸透镜的前焦平面
上,这时物上任一点发出的光 束经透镜后成为平行光,由平
A
面镜反射后再经透镜会聚于透
镜的前焦平面上, 得到一个大 小与原物相同的倒立实像
B A'
'
B
f F
A′B′。此时, 物屏到透镜之 间的距离就等于透镜的焦距 f 。
2)共轭法
△ vi
右
左
右
平均
△ui
2
3 4 5 平均值
数据处理——组合法
uv f uv
u 2 v 2 u u uc , f c ,v c ,u 2 2 v u v u
2 2
2
2
实验注意事项
• 1、自准法中,平面镜与透镜的间距大小,从理论上讲不影响 实验结果,但为了减少光能的损失,保证像的亮度和清晰程度, 间距的取值不宜太大,最好紧贴在一起。 • 2、共轭法中,间距L不要取得太大,否则将使一个象缩得很 小,以致难以确定凸透镜在哪一个位置上时成象最清晰。 • 3、清晰像的判断:边界清晰、不变形、亮度高。用左右逼近 法读数。 • 4、物距像距法测量时,由于透镜的光心不一定在底座刻线的 平面内,所测得的结果可能偏大或偏小,要消除这一系统误差, 可以将透镜反转,再测量一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 5、透镜不用时,应将其放在光具座的另一端。 • 6、爱护仪器,禁止用手或其他东西擦拭透镜表面,只能用镜 头纸擦。
(2)细调:
根据二次成像规律,首先取箭矢物AB到光屏P 的距离为L>4f后,两者固定。 凸透镜放在物与光屏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 看到放大和缩小的像,调节各光学器件支架底座位 移调节螺钉及支架的高低位置,使光屏上看到放大 和缩小像的中心点重合。(大像追小像) 同理调节凹透镜共轴,同轴等高的调节完成。
光路图: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透镜的焦点; (2)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时不改变方向。
实验原理
2. 薄透镜成像公式
当透镜的厚度远比其焦距小得多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规律可表示为
1 1 1 u v f
u、v 分别为物距和像距,实物与实像时取正,虚物与虚像时取 负;f 为透镜焦距,凸透镜取正,凹透镜取负 。
加深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会光学元件的共轴调节技术; 掌握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基本方 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 平面反射镜,光源,
物屏,像屏。
实验原理
1. 准备知识 薄透镜是指透镜中心厚度比透镜的焦距或曲率半径小 很多的透镜。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中间厚、边缘 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 称为发散透镜。 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解释: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 光轴(或主轴)。 光心:光线通过主光轴上某一特殊点,而不改变方向,这个 点叫透镜的光心。 副光轴:除主光轴外通过光心的其他直线叫副光轴。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Determining the focal length of thin lens
透镜是组成光学仪器的基本元件 之一,标志透镜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 是焦距。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光 路调整和焦距测量方法,对于了解、 使用和设计光学仪器有很大的帮助。 本实验仅测量薄透镜的焦距。
实验目的
数据处理——自准法
f 1 n
i 1
n
fi
u A tsx t
2 A
f
n i 1
i
f
2
n( n 1)
2 B
uB
仪 c
uC u u
f f uC P 0.68 u uC 100 % crel f
n=5, t=1.14, c=3
li=O2O1
△ li
2
3 4 5
平均值
数据处理——共轭法
L l f 4L
2 2
uc , L
2 2
仪 0.08cm c c
2
L2 l uc , f 2 4L
2 l 2 u u c,L 2 L c ,l
4、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焦距:
图
凹透镜成像光路图
THANKS A 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