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9、简述法国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⑴自由⑵松散⑶易变⑷非生产性⑸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⑹虚构的10、简述游戏的愉快与严肃特征的辩证关系⑴是愉快的活动⑵不是非严肃的活动⑶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11、简述游戏的手段性与目的性的辩证关系⑴无外部强加的目的⑵有目的的实践活动⑶手段重于目的12、简述游戏中的自由与约束特征的辩证关系⑴自由的⑵有规则约束的⑶自愿遵守规则的13、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⑴假想的活动⑵从属于现实⑶用假想改变现实14、简述游戏的练习性与探索性的辩证关系⑴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⑵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⑶游戏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探索15、试述游戏的纵向结构要素⑴外部行为表现: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⑵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⑶外部条件:成人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
16、游戏中儿童的动作、角色、言语都有哪些不同的类型⑴动作:探索、象征和嬉戏⑵角色: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或虚幻性角色⑶言语:伙伴间交际性语言,角色间交际性语言,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17、儿童游戏中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⑴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玩)、内部控制⑵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被吸引)、自主性体验、胜任性体验(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生理快感)18、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要求或特征⑴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⑵活动方式由儿童自行决定⑶活动难度与能力匹配⑷不寻求、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19、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体验和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关系。
⑴内部主观心理体验因素(上述17题)⑵外部条件因素包括成人(教师等)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它们构成儿童游戏的活动背景。
⑶关系:游戏性体验是构成游戏活动的重要心理成分,其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⑷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上述18题)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感觉运动、象征性、结构、规则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单独、平行、联合、合作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探索、创造性、消遣性、模仿性、宣泄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未分化型、累积型、连续型、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按活动对象不同进行的分类以身体运动为材料的游戏、以物体为材料的游戏、以语言为材料的游戏、以社会生活为材料的游戏、以规则为材料的游戏简述根据游戏的关键特征性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⑴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⑵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⑴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⑵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⑶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象征性游戏的个体发展过程情景转变、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
⑴情景转变,即动作脱离正式背景:ⅰ.婴儿对成人动作的简单模仿和自己习得的动作在非正式条件下的再现。
ⅱ.在幼儿阶段,动作、语言、形象思维、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象征性游戏丰富起来,情景转变的发生更频繁。
⑵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ⅰ.岁以动作为中心的似是而非的以物代物阶段ⅱ.2-3岁真正的以物代物阶段⑶以人代人,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幼儿中期以后,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
象征性游戏在幼儿后期衰减,开始变成规则性游戏。
简述角色扮演的发展过程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10、简述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⑴独自游戏阶段⑵平行游戏阶段⑶联合游戏阶段⑷合作游戏阶段11、游戏内容发展的一般趋势⑴主题的发展:从熟悉的家庭生活或幼儿园生活扩展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由笼统、单一逐渐分化、复杂;由表浅、贫乏逐渐深刻、丰富。
⑵情节的发展:由简单、片面、不连贯、模仿性发展到复杂、全面、连贯而富有创造性;从特定关系的自由联想发展到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整体活动。
12、游戏形式发展的一般趋势⑴动作的渐次连贯⑵游戏语言的发展⑶持续时间的推迟⑷规则的明朗化⑸游戏活动的社会化13、游戏规则渐趋明朗化的发展趋势⑴感觉运动水平上的婴幼儿,游戏规则内隐于动作与客体之间的逻辑联结上。
⑵象征性游戏中,角色扮演成为幼儿游戏的重心,规则内隐、包含在角色中⑶幼儿后期,象征性游戏渐由规则性游戏代替,游戏的规则就逐渐明朗化,成为外显的某种规定。
14、结合所学有关游戏发展的原理,试分析游戏何以成为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⑴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深化,同时游戏的深化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⑵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上述第7题)⑶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上述10题)⑷以感情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学前儿童在从自我游戏、亲子游戏向同伴游戏扩展,同时依恋由单一模式向多重依恋发展⑸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游戏内容的发展(上述11题)和游戏形式的发展(上述12题)15、结合有关游戏发展的一般原理,理解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⑴游戏在不断成长的学前儿童身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这种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⑵⑶⑷⑸同上题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简述驱使儿童游戏的基本需要⑴身体活动的需要⑵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⑶社会性交往的需要⑷尊重或认可的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列举儿童游戏的动机类型⑴活动性动机⑵探究性动机⑶成就性动机⑷亲和性动机游戏活动满足了儿童哪些基本需要⑴生理发展的需要⑵认知发展的需要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⑷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试述游戏行为发生的一般心理过程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⑴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⑵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⑶户外游戏使儿童接触充足阳光、新鲜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⑷给儿童带来愉悦、满足、轻松的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⑴扩展和加深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了儿童的知识。
⑵促进语言的发展⑶促进想象力的发展⑷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⑸为智力活动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⑴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发展社交能力⑵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⑶有助于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⑷掌握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⑸增强自制力、锻炼意志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⑴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⑵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⑶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⑷情绪宣泄有助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游戏为什么成为儿童童年快乐的源泉⑴儿童游戏的个体发生顺序是: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
基于儿童需要的前提和背景,儿童游戏的动机得以产生,成为发动儿童游戏的直接动因。
成为儿童游戏的直接动机的,有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亲和性动机等。
⑵游戏过程中游戏动机的实现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⑶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需要的满足带来了快乐,快乐又作为强化物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游戏。
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童年的源泉。
10.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理论依据。
⑴基本活动的含义。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⑵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
(上述第3题)⑶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因素1、按功能及特点进行综合划分的玩具种类玩具的种类划分有不同的角度,从功能与特点进行综合考察的角度,可把常见的儿童玩具大体划分为: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某些日常物品(废旧的)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
2、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包括:玩具及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时间。
3、专门化玩具和非专门化玩具对儿童游戏的不同影响⑴专门:功能固定,用法较确定,游戏内容(主题和情节)较单一,有助于儿童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和愿望,适合年龄小的儿童。
⑵非:无固定用途,玩法的确定性不强,为儿童想象的发挥留有更大的余地,游戏情节更丰富、主题更多样,满足儿童创造性活动的需要(自主的体验,创造的乐趣)。
适合较大年龄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