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做好班主任工作教师是份光荣的职业,这份职业有其工作的特殊性,因为是份育人的工作,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它对人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

我们经常讲到教书育人,我想育人就是工作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如果说学校教书是重心,育人应该是核心并贯彻于整个教书过程中,如果说教书是个过程,那育人是我们整个学校教育的目标。

真正做到德育教育不功利不形式。

要育人就要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从育心开始,这样,班主任工作就更特殊,因为他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与创建者,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

但管的人却是最多的。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自身素质:1、班主任工作意义:学校是一个教育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由纵横交叉的多种教育、教学渠道组成。

班主任正是出在这个网络系统的一个个“网结”上,有人说“在学校,条条渠道通向班主任”。

实不为过。

班主任既是班级的“核心”,也是连接各教育渠道的“纽带”和“桥梁”。

学校的各项工作直接要求班主任这个关键人物去发挥影响力。

现在社会纷繁复杂,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复杂的,这有正面和负面发影响,就无疑加重了班主任的担子。

要求班主任必须关注整个社会,走向每个家庭,对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多、广、杂的信息进行区别、协调、引导,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每位班主任都处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在这处在主导地位。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既是学生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导师,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负有直接的教育责任。

冰心老人:“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未来”。

2、师爱: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关系到未来人才的质量。

重任在肩。

对学生要付出自己的爱心。

有的老师说:对学生“爱不起来”怎么办?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教育没有不论及师爱的。

“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

对学生要爱起来,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做。

从理论上说,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师爱,有人把师爱比作母爱,他们的社会内涵是不同的。

母爱是亲子之爱,是亲情之爱,他的伟大在于深厚、细腻与专一;师爱,是事业之爱,教育之爱,他的伟大在于博大、理智与奉献。

师爱是不能挑选的,教师永远不要与学生计较,更不能与家长较劲。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反映了客观规律。

师爱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

从实践上说,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产生的。

师爱必须是真诚的,师爱必须是公平的,对全体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1)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接触、交往,在关心、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创造一种心理相容的气氛。

(2)要积极组织并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也很“可亲”。

(3)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要莫然视之,要热情关怀-----(4)即使最差的学生也要在班级中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及时肯定他们点滴成绩。

3、班主任自身素质:(1)品德素质。

它指班主任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2)才智素质。

包括班主任的文化、智力和能力素质。

(3)身体素质。

包括班主任运动机能的素质和抵御疾患的素质。

班主任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也是如此。

具备以上素质和责任后,找好工作切入口做好班主任工作,那就会使班主任工作更有心、有度、有情、有味、有效。

二、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重构班主任的学生观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

●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

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例:罚抄作业黑板前的训斥划圈罚站胶带封嘴不尊重学生的常见表现——1、情绪失控2、恶言相向3、侮辱人格4、态度粗鲁5、小题大作6、神情冷酷7、杀一儆百8、唠唠叨叨9、咄咄逼人10、处事专断●尊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倾听和沟通。

班主任应该“蹲下来”,用一颗童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青少年的视野看世界,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一位高中生的自诉------“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

很难从中得以自拔。

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

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

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困难在许多时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同学,我通常会忍不住地忌妒,不自觉的跟他们比较。

都以像敌人的眼光看待同学,对生活很消极。

而且脑子会陷于一些幻想,很不现实。

这种心理障碍已从入学持续到现在了。

我觉得自己的日子像发霉了一样,极度的困惑和难受。

我很担忧,因为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我还是处在这种困境当中,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辅导学教授。

辅导心理学博士林孟平曾讲过:“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

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

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高度尊重”要以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观点为基础。

“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倾向。

“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

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1、表达理解2、平等商讨3、避免争论4、禁绝体罚5、注意倾听6、给人面子7、就事论事8、口有遮拦9、引导自律10、提供帮助3、接纳学生的差异。

●差异是绝对的。

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

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消灭差生”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 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

●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而是表示着某种歧视。

截至2000年,在中国现有的3亿学生当中,被全国各类学校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

这个数字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总人口。

对“差生”的歧视大致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在座位安排上歧视“差生”。

二是在课堂提问上歧视“差生”。

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

四是在班级活动安排上的歧视。

五是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处理上的不平等。

六是分班上的歧视。

又如:学习障碍本来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差异性的正常表现,但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甚至变本加厉的现实环境中,学习障碍往往成了“选拔——淘汰”教育的重要标准。

各种名目的“快班——慢班”、“实验班——平行班”、“奥赛班——普通班”,从初一、高一开始就在事实上把一批批学习障碍学生集中在一起,这种无情的现实不可能不严重地伤害他们的脆弱的自尊心,使他们坠入痛苦的深渊,并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学校应试教育压力的直接承受者是教师。

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常态下本来可以保持的教育理智,抑制他们原本潜能无限的教育智慧,并使他们在学习障碍学生面前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

而所有这些,又必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言语转化为学习障碍学生的新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倍感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可见,除了少数学校和少数“幸运者”之外,学习障碍学生在事实上是许多学校里的“弱势群体”。

他们本来应该是“紧急接受援助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成了最受忽视、最受嫌弃、最无回天之力的一群。

在一些中学、特别是初级中学里,这一个群体的数量是不容低估的。

这样一个群体不仅隐含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心理危机,使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方向变得更为不可确定,而且会引发许许多多的行为障碍甚至是青少年犯罪案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及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所以,“接纳学生的差异”在操作上的含义就是要绝对地尊重后进学生的人格,要倾听后进学生的内心的困惑与苦恼,要给后进学生以更多、更及时的理解、关爱和帮助。

一句话,接纳学生差异就是善待后进学生。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

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

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可操之过急。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中有一种发展的趋势如果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及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人的才能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学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可能性,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

在班主任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三、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生命线●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组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冲突。

师生关系处理不好,其直接后果一是导致学生心理压力急剧增加,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控,就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二是导致教师威信下降,甚至是威信丧失殆尽。

可谓两败俱伤。

例:他把语文当死敌2、要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就应该注重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技巧,增进师生心灵沟通,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氛围。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

●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能。

●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必须引导班主任及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过去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讽刺、挖苦、揶揄、随意的批评指责、不愿意积极聆听等有伤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