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备考简明精华笔记中国古代史1北京人,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火;2半坡人,黄河流域,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3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杆栏式房屋,种植水稻;4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随从作战,镇守疆土5商鞅变法;为了富国强兵,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允许土地私有,鼓励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建立县制。
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统一六国。
6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货币——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焚书坑儒;7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监察地方;统一五铢钱;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8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欧洲,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9三国鼎立:统一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
10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1)迁都洛阳。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3)用汉政治制、学汉礼。
促进民族融合。
11贞观之治:(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2)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免赋税、徭役。
(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
12科举制: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正式创进士科;唐朝完善。
以才华为标准,相对公平,促进文化发展。
13唐朝与吐蕃: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14遣唐使,日本派人到唐朝交流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推动大化改新15玄奘西行,去天竺学习佛教,写成《大唐西域记》,16鉴真东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文化。
17宋代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大城市,城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夜市繁华,最早出现纸币交子。
18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丞相,强化君权;19清朝:雍正设立军机处,皇帝独揽大权,速、密、勤;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20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朝派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友好交流。
戚继光抗倭:21清朝对西藏治理: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22新疆:设置伊犁将军23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24青铜器:商朝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中国近代史: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
2《南京条约》(1)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影响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破坏了中国领土、关税等主权完整,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5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俄、英、德、日等国拼凑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2)严禁中国民众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3)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沿线要地驻兵。
(4)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辛丑条约》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7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在“自强”口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求富”口号下开办民用工业。
(2) 建立新式海军 (3)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8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9知道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背景: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
兴起:1895年春,康梁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1)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近代工业)。
(3)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言论自由),废八股。
(4)军事上,训练新式海陆军变法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启资产阶级思想之蒙);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10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阐述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的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随后全国十几个省纷纷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1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结束了清朝统治,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3陈独秀、胡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人从1915 年起,高举“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 (Science“赛先生”)两面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掀起了向尊孔复古逆流作斗争的新文化运动。
(1)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
(4)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4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结果(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6)历史意义: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无产阶级)基础。
1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经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上)召开。
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确立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人罢工。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6、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1925 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黄埔军校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1)目的: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经过:1926年7月开始;著名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4)结果:不到半年,革命力量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瓦解;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革命失败。
17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江西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正确的革命道路。
19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4年10月从赣南苏区出发;1935年1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 年10月,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3)会议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宣传了党的革命主张。
21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这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不到半年侵占我国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2西安事变背景: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又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
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意义:标志国共两党十年内战(1927—1936年)基本结束,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3 “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1.经过:1937年7月7日晚,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2.影响:标志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之后,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后开赴敌后战场,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同抗日。
2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937年12月,日军攻陷首都南京,遇难者30万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