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什么是存在主义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简介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克尔凯戈尔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存在主义。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
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
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
“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
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
”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底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哲学主张1、存在先于本质2、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3、自由和选择4、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人生是一场悲剧6、与神学关系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
”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
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
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自由和选择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
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
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
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人生是一场悲剧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
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
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
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神学关系某些哲学家曾经系统性地试图把存在主义应用到基督宗教的思想去。
这种做法却受到不少批评家的抨击。
有些保守的新教人士甚至认为不管应用任何俗世哲学来诠释基督宗教都无可避免地造成扭曲与苍白。
况且,存在主义只是二十世纪的黑暗与失望所造成的文化产物而已。
与基督宗教委实大异其趣。
抑有进者,抨击者还指出存在主义基本上是人文的,在它内没有为超越性预留空间。
最后,当一位神学家,如巴塞尔大学的布里(F. Buri, 1907- )企图极端而全盘地综合基督教和存在主义的时候,他最后很可能以否定超越性,甚至天主的特殊行为告终;否则也会变成极端的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修正了自己在《存在与虚无》中个体自由的思想,写出了700多页的著作《辨证理性批判》,在书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一个“人学的空场”他希望把存在主义的部分内容补充到马克思主义中,填补这一空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完全的结合。
一、萨特的生平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在二战期间,萨特加入了法国共产党的地下抵抗组织,并被关进德国集中营,这段监狱生活对萨特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与1943年发表代表作《存在与虚无》。
萨特希望把自己多年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写进这本哲学专著中。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思潮之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二战以后对许多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哲学运动。
从海德格尔到雅斯贝尔斯开始确立存在主义的哲学形式开始到萨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这枝人类哲学史上的无名之花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并含苞待放的向人们展示它最好的一面。
1、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萨特的存在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人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本质规定性。
萨特提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上帝”之不存在。
萨特在这里提出“上帝”这个概念无疑是想证明,其实所有的这些标准都不是上帝提前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实现确立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萨特认为,上帝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形象又何尝不是我们依照人的形象确立的呢?2、萨特的自由观萨特首先区分了自在与自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自在的存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和假定就应该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应该是独立于自在的存在之外的一种存在,它以自在存在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主张的人道主义应该是一种直面人的生活困境的人道主义。
由于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个体在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种匮乏和有限的状态。
因此,个人如果想自由的选择必须先负担起绝对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下次的自由选择顺利进行。
3、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坠落,在人的心灵上激起的冲击波远远大于它实际造成的危害,它把技术自律发展可能带来的可怕的非人道后果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
人们开始对技术和理性文化产生怀疑,科学技术不是一切,它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末日”。
存在是对人的空虚、孤独、畏惧、烦恼、无意义、异化等生存状态的强烈控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渴望和平自由的心愿。
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文化精神也在西方有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上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另外,在当时社会的实践层面上来讲,萨特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结合程度是如此的紧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理论面向的对象正是工人阶级,所以,萨特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过渡,可是有意识的把二者结合起来。
4、历史人学理论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中存在的缺陷即存在“人学空场”。
萨特想用他的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
这样他就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并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僵化。
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越忽视人的存在,使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