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关系
(1)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
中结成的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 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 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 要表现在:
(1)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为首的社会。”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
产 力
决定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从 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 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发 展过程。
社会意识:
先进于
先进于
其次,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利润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 况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决定
决定
生产 力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2)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 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形式
相互关系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 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 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 件的变更。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 ①定义: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阻碍 作用
不适合
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一个 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 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 发展过程。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 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 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二者的矛 盾运动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孟 德 斯 鸠
(2)人口因素:
①定义: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②人口因素的作用 首先: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其次:人口状况(数量/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 起决定作用。
反对马尔萨斯人口论: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 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 碍时,以1、2、4、8、16、32、…… 的 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 3、4、5、6……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当 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 生贫困和罪恶,要限制人口增长,使二者 保持平衡。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 济基础服务。 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 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 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 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 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的矛盾运动 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2)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1)劳动资料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 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 体。主要是指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性质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器;是衡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尺度。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
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意识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1)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根源于 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和表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决定 唯心史 观 唯物史 观
(2)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 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 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 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 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物质标志。
石 器 时 代
机 器 化 时 代 铁器时代
青 铜 器 马克思指出: 时 “各种经济时 代 代的区别,不 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 生产,用什么 劳动资料生产 。”
(2)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的种类: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 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即自然资源。
②地理环境的作用:
首先: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源。
其次: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 不起决定作用。
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北方寒冷,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因此北方 民族要靠权力统治国家;南方炎热,人们有才智 而缺少体力,因此南方人要靠宗教来统治。 •寒带地区的民族骁勇骠悍,热带 地区的民族则心神萎靡;土壤贫瘠 使人勤奋,土地肥沃则使人因生活 宽裕而柔弱。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材料。
(3)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 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中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之为生产力的“硬 件”。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 非实体的渗透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科学 管理等。
阶级 结构
政治 观点
法律 观点
道德 观点
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各种社 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 、科学等。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一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 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如政治法 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 分社会科学。 二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非社会 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如各种自然科 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 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2)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 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务,调控一定的 社会秩序,但其目的都是服务和服从于统治阶 级根本利益的,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