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勒营销管理读后感四篇
第一,环境的分析。
即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TOWS分析,清楚企业的威胁与机会,劣势与优势。
第二,目标的制定。
明确企业目标,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
第三,战略的制定。
什么是战略?通俗地讲,战略就是达到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四,战术的选择。
即决定达到战略目标的最佳方法。
战术有别于战略,战术是将战略具体化的方案。
第五,预算,即计算达到目标所需的费用。
第六,管理,制定确认计划进行认识的标准,这样企业才知道哪里做得好,做得不好。
这一思维模式,除了运用于企业,我个人觉得同样可以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我们每做一件事,特别是需要长期精力投入的大事,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框架指引我们实现目标,把握未来。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这一模式,希望大家也可以有所受益。
有了方法,那就得思考怎么执行。
科特勒是十分注重顾客满意度的。
每天企业都要跟不同类型的顾客打交道,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是需要企业积极去打好关系的。
那什么是顾客满意度,就是顾客购买前抱有的期望与顾客购买后的认知结果的差值。
负值表明顾客满意,正值表明顾客不满意。
其实讲到底,就是顾客的心理在“作怪”,这就要求做企业的,特别是想要获得成功的企业要深入了解顾客需要,并想尽一切办法为之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包括有形的与无形的。
不论是真正的需要,未表明的需要,令人愉悦的需要,还是潜在的需要,我们都需要一种敏感,快速反应,去感觉顾客的感觉,也需要一份感性去接受理解顾客的善变,并时刻准备随机应变。
讲完这个,重头戏来了。
最想讲的来了,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且是长远的发展,关键就是四个字,创新加营销,这也是企业两个基本职能。
科特勒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营销部门不能够发掘
出新的市场机会,其员工应该被解雇。
然而市场上是否还有那样多的好机会?我们应如何去发掘新的机会与市场?这是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个经济体系中,机会的绝对数量会随着商业周期和技术周期而变化。
在经济衰退而新的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机会的数量将会更少。
然而机会总是存在的。
这就不得不提垂直营销和横向营销。
纵向营销针对的是某个特定市场,而横向营销则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产品。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今天我们可以在加油站买到食品,在超市进行银行事务,可以在网吧使用电脑,用手机拍照,通过嚼口香糖来服药,还可以吃零食来摄入谷类,这些都是创新的表现,即横向营销。
机会永远存在,缺少的只是去发现。
所以,企业要发展,必须创新,才能于日益全球化,且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生存下来!
篇四:《营销管理》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严格说是一本教材,即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644页。
因为菲利普科特勒的盛名,因为《营销管理》的名气,我才决定膜拜阅读的。
这本书共644页,庞大的数字,可怕可怕,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当然,我没有精读,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
其实,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
我读到一半时,越觉得不对劲,怎么科特勒先生自己写的书里还会出现“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里说”这种字样啊。
后来,我上网查了下,果真出问题了,这本压根不是*写的那本《营销管理》,而是哪位仁兄山寨出来的并且名字都一样,我被骗了。
之后,我在想,要不要继续下去呢?几番纠结后,我还是决定读到底。
其实,这本山寨版写得还是挺全面的。
只是,像这种学术专著类的文章,学院式枯燥乏味的写作风格,读起来真的很让人头疼,甚至有放弃的冲动。
我觉得,读这本书跟读*书差不多,看着看着,感觉那些道理我也懂,都是些不痛不痒的论述。
可是,一合上书本,你让我复述刚才学到了什么,我还真不知自己学会了什么,说不出来,哑口无言。
我想,可能是它理论性太强的缘故吧。
有时候,我觉得这种书用来作学术论文还是不错的,但如果用它来作市场实战操作指导的话,你立马会发现它一无是处。
比如,让你给一家实体店铺写份可操作性的营销策划,你想想,这本山寨版的《营销管理》能给你提供什么具体的思路吗?答案是,不能。
当然,不是说这种书不好,只是它的立意太高,格局太大,它可能给了你战略思想,但绝对无法给你具体的战术。
这就好比练武,这种书就像内功心法,它能增强你的内功,却无法教你一招半式。
所以,有时候我想,我就是把整本书都背熟了,我最终也只适合考场,不适合战场。
最近我发现,每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前,光看题目,我会对它充满着无限遐想和期待。
可是,读完以后,往往让我大失所望。
原因是,书文的内容,和我脑海里想象的内容大相径庭,不是我想要的。
比如,这本《营销管理》。
我一直以为,我读了之后,会对“营销管理”有更深的认识,但结果恰恰相反。
作者写的“营销管理”并不是我之前脑海里想象的那种“营销管理”,很奇怪吧。
但是,你若让我阐述一下我想象中的“营销管理”是什么样的,我也说不上来。
所以,我常常很被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找不到想要的书,这就导致我常花了大把的时间,却劳无所得,徒劳无功,没有收获,悲剧啊悲剧。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那么的烂,至少它普及了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我还了解了好几个新的名词。
老实说,这种书我还写不出来呢,因为它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不是我的风格。
哪位仁兄有正版的《营销管理》,给我看一下,感激不尽。
读书有风险,选书须谨慎。
好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