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营配末端融合的网格化管理实践
摘要:在城市密集化、业务海量化的电力发展形势下,用电用户覆盖范围广、构成复杂、种类繁多及服务质量要求多。
高效的低压数据采录可保证配网及时建
立站、线、变相关信息,保证表箱资产管理以及箱、表对应关系管理部署。
完成
低压用户采录模块及异动流程的部署。
关键词:低压营配;末端融合;网格化管理;措施
1低压数据融合原理
营配贯通的数据融合保证了营销业务水平的提升以及营配数据的质量,同时
支撑GIS数据更新,保障生产指挥抢修平台建设,完善生产指挥抢修平台故障研
判和指挥功能。
为了保障营配数据一体化,即实现“一方维护,多方使用”的原则,基础数据的每项属性都确定唯一的来源系统,建立低压营配数据关联场景,
当数据发生变动时,方便数据维护。
1.1低压营配数据关联场景
当用户销户或搬迁时,低压计量箱中的数据会发生变动,低压计量箱异动在
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中发起,并将异动数据维护至营销数据库,生成计量箱的唯一
标识(营销_ID);通过营销GIS将图形数据维护至电网GIS平台数据库,生成
电网图形唯一标识(GIS_ID),并在电网GIS平台数据库中建立GIS_ID与业务
ID(营销_ID)的对应关系。
1.2低压数据融合结构原理
低压数据融合包括站线变数据同步、数据采录治理、数据质量检查和综合查
询统计四个部分,营配站线变数据是营配集成信息落地的重要阶段,是营配信息
集成利用信息技术,建成“站-线-变-户”的一体化数据模型,数据采录治理利
用数据采录原则,保证电网数据核查的依据。
数据质量检查主要完善数据属性和
完整性的排查,综合查询统计是管理各个部门业务进程的支撑。
2营配低压数据融合流程
2.1数据系统导出
在现场采集前,将按线路导出的用户及变压器台账进行室内核实,将能确认
销户的用户进行标注,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现场工作时间的浪费。
2.2数据现场采录
采集计量箱坐标、属性信息及箱表关系信息,并确认低压用户接入点。
2.3内业数据整理及成果核查
将外业采集结果按模板填写规范整理成可导入采录工具的格式。
将整理完成
的数据模板反馈营销班组进行缺失(销户)数据确认及新增(业扩)数据确认;
营销班组完成确认后将数据交由运检班组对挂接点信息进行确认。
2.4数据录入及归档提交
实现数据导入营销业务系统和提交至GIS。
2.5图形建模及营配数据贯通
通过电网GIS平台客户端或营销GIS应用图形控件,将采录数据导入电网
GIS平台。
低压用户采录数据导入GIS后,电网GIS平台将低压用户设备的上级
电源信息反馈至营销系统,营销系统同步更新用户电源信息,进而确保营销电网
资源数据与运检电网资源数据的一致性。
3低压营配末端融合的网格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供电所网格化管理是“全采集、全费控”后,台区经理岗位转型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上下协同、指挥通畅、运作高效、服务优质的必然途径。
3.1优化网格组织体系
(1)网格划分原则。
以公变台区为基础单元,考虑地理区域、客户密度、
人均工作量、设备状况及服务资源配置等因素综合确定。
(2)网格层级设立。
以客户为中心,明确台区员三大职责是客户经理、设备主人、台区管理;全面推
行基于“台区经理制”的供电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乡镇供电所的低压营配
业务的末端融合,建立更加高效的农村供电管理和服务模式。
(3)网格组织设置。
按照“营配融合、一岗多能”原则设置。
单个网格设网格长一名,配置业扩、营业、计量、市场、客户服务,配网抢修与建设等若干营配专业客户经理,实现
与业务外委机构及政府、社区网格的全面协同对接。
(4)服务班组设置。
优化
供电所班组设置,合理设置供电所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供电所班组调整为内
勤班和外勤班。
原有的综合班、计量内勤人员变更为内勤班。
原有的营业班、计
量外勤人员、配电班运维人员均变更为外勤班人员。
3.2细化网格服务内容
(1)丰富服务内容。
丰富网格服务内容,拓展前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2)深化服务内容融合。
重点实现故障抢修服务、线上服务、综合能源新型服务及客
户诉求服务内容的全面融合,实现同一网格“一张工单、一个平台、一口对外、
一次到位”,全面提升线上服务水平。
3.3强化网格服务协同
(1)网格内部的服务协同。
网格客户经理作为网格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客
户经理单人无法完成的工作,由客户经理报网格负责人,安排同一网格成员共同
实施。
(2)网格与支撑机构的服务协同。
网格与网格之间,网格与内部支撑机
构之间的工作,由供电所内勤班组负责集约管控、统一指挥、协调督办、监控预
警和闭环管控。
3.4借力政府的社会治理网格
开展“片区网格联乡镇”、“客户经理联村组、社区”活动,片区网格与乡镇、村组、社区签订《客户经理纳入政府网格开展社区服务协议》,让客户经理
进驻社区、村组,客户知晓客户经理,客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用电服务;
供电网格服务与政府、社会网格对接,做到“双网融合”,实行政企、警企、社
企联合协同,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
3.5借力邮政
“邮乐服务站”结合邮政推进全省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邮政进村入户的工
作要求,积极与邮政签订“邮乐服务站”服务协议,建立“电力网格+邮政网格+
村干部”新型服务模式。
实行服务外委的营销非核心业务,如电费催收、费控推广、资料收集等基础业务。
3.6推广“两微服务”
网格按线路、客户经理按社(台)区建立客户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服务,引
导客户注册电力微信公众号,通过“两微服务”,客户不出门就能享受停电信息
报送、电费缴纳等便民服务,有效适应了客户服务的需求变化,推动了服务模式
升级,提升了用电服务体验。
3.7强化网格服务保障
(1)强化资源保障。
每个网格安排固定的办公场所,配置必备的服务资源,具备向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基本条件。
若干个网格可共用部分大型工器具。
(2)强化制度保障。
健全网格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全面建立网格化服务工作
制度、标准、职责、流程与考核办法。
(3)强化平台保障。
紧扣客户服务诉求
与网格主动服务需求,整合现有渠道与支撑系统,建设服务产品个性化、服务渠
道多元化、营销运营智能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前端移动作业终端平台与后端供
电服务指挥平台。
(4)强化数据保障。
强化各系统平台网格基础数据质量整治,数据完整率、准确率、一致率、可用率达到实用水平。
3.8强化服务考评
(1)推行网格协同服务工作评价。
对网格客户经理实行以内部工作质量和
外部服务评价为核心的绩效考评机制,同时对网格业务支撑人员建立工作协同考
核机制,纳入协同专业的月度绩效评价。
(2)实行计件量化与业绩结果相结合
的综合考评方式,实现对网格服务全过程全环节的科学评价,合理评估网格整体
工作质效。
考评内容包括3个方面:内部质效评价、外部评价与创新评价。
内部
质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网格基础指标、业绩指标;外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服
务质量评价、客户体验评价;创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新型业务推广指标、互联网+增值服务推广指标和网格产品创新研发成效指标。
(3)按“周通报、月考核、季约谈、年评价”的节点进度从严把控过程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对各网格网架进行重新梳理,制定结构清晰的目标网架规划,同时以指标分析结果为依据对项目建议进行了合理排序,为娄烦地区配电网改造有序实施、装备水平和运行水平整体提升做出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离辉,浅析营配贯通平台建设对供电企业的作用[J].科学导报,2020,10(3);242-244.
[2]庄晓丹,陈建,蒋锦霞,浙电电网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机.电力信息化,2019,1(5):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