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5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一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
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
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
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
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
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
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
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
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
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
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
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
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
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
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
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
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
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
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①设疑法。
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②提问法。
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
③暗示法。
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
④议论法。
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
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
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另外,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二摘要:中学生是处于特殊发展时期的群体,其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心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果不能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引导,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知识经济带来快节奏生活,信息时代迎来高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
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传播媒介的影响、学校对升学率的重视、家庭对孩子的重压,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杆。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催生各种犯罪、自杀等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与学都处于内外两个环境中。
外环境是指丰富的外界刺激,内环境是指师生意志的投入条件。
只有内外环境同时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知,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显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师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开放、自由、活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如在教学《青春发育期萌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各自或周围同学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并向教师讲述自己的困惑,最后再由教师综合讲解。
这样一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克服青春期的心理障碍。
2.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教育心理学证明,教师只有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才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学会宽容,把微笑展现给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影响了课堂纪律而冷眼以待。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
恰当的激励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感染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人的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想要保持头脑清醒,学生必须拥有愉快的心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活泼好动的性格,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跃跃欲试。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
特点,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
如教师可以举行“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
在评选过程中,要注意公开、公平。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发掘并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是科技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心理学教学任务。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以灵活为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三[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年龄背后的代际差异。
调适逆反心理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冲突;多一点包容,少一点分歧;多一点沟通,少一点争执;多一点思量,少一点冲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调适;逆反;化解;冲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目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