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西南联大时“一年四季拥絮而眠”,卖字典吃饭,姓李的同学卖掉家里邮寄来的新棉袍“伙同几个同学吃喝一顿”……都是这样的表现。
但我们也知道先生经历过大的历史变动,童年的安逸,青年的颠沛,中年的被迫害,老年的辉煌,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作为一个作家他选择了“用一种对人生的愉悦之情来抚平人类的精神伤痛”,选择了告诉人们怎样快乐的生活。
读先生的文字由衷感受到生活的真切和温暖,《萝卜》写不同地方不同风味的萝卜,北京的杨花萝卜、拍水萝卜、烧小萝卜,高邮的穿心红萝卜、紫萝卜,淮安的青萝卜,天津的吃萝卜喝茶,张家口的心里美萝卜、白萝卜,江南的白萝卜炖汤,扬州的萝卜丝饼,四川湖南的泡萝卜,还写到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的萝卜,真真的一个萝卜大宴,“群英荟萃”。
有人以为先生好美食,追求口腹之欲,是个“吃家”,我不以为然,我看到的是先生生活的热情与情趣,是一种从容的、游刃有余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的最大魅力也在于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达观与洒脱。
文字风格的简淡雅致也是他从容生活态度的表现,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小说被成为文化小说,这得益于其深厚的学养,但先生不掉书袋不浮夸。
《鳜鱼》一文信用到《徐文长佚草》、王安石《字说》、《汉书高帝纪下》、张志和《渔歌子》、李时珍《本草纲目》、林斤澜《矮凳桥风情》,都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简单的吃食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切举重若轻,表现出一种自信和优雅。
先生其人其文一如他家长的水,柔软而有韧性,自有一种生命的力度。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我想苏东坡、罗兰、汪曾祺都能称得上这样的英雄,希望自己也能有一点这样的英雄主义,能活出一点自信和优雅。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篇二作者对对于金大力这样一个泥瓦匠有着十分细致的描述,哪怕几句简单的任务对白,也能够看得出金大力这人的品性和为人。
而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在于他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一个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每一天重复同样的劳动,所以构成了他淳朴的性格和易于满足的心态。
而这样的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让我们感叹而无可厚非的。
文中写到这样一段话:“这些他统统不会,他连砌墙都砌不直!当了一辈子瓦匠,砌墙会砌出一个鼓肚子,真也是少有。
他是一个瓦匠头,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传砖递瓦。
”可见此人真的没有多大本领,甚至堪称笨拙。
此刻的话叫做笨得可爱。
但是紧跟着下面一句描述却说:“金大力听明白了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就告辞出来。
他算不来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经验的同行商议。
第二天,带了一个木匠头儿,一个瓦匠老师傅,拿着工料单子,向主人家据实复告。
”看看,这就是这个人良好品性的体现,绝不浮夸,做事情负职责,难怪“这一带人家,凡有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的潜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关系,我们看不起的并不是那种潜力不大的,相反潜力大却恃才放旷的人我们都长都很厌恶。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品行的人,随不足担当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给他,你能够绝对放心。
再看看这段:“金大力是个瓦匠头儿,但是拿的工钱很低,比一个小工多不了多少。
同行师傅们过意不去,几次提出要给金头儿涨涨工钱。
金大力说:‘不。
干什么活,拿什么钱。
再说,我家里还开着一爿茶水炉子,我不比你们指身为业。
这我就知足。
’”多么难得!这就是健康的心态和为人。
这样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们社会底层无数朴实简单的劳动者,他们虽然潜力单薄,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有多大潜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报。
我之所以认为这样的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是因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不给我们的社会制造冲突或者麻烦。
而且他们还在一点一滴地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些靠着自己的劳动和汗水吃饭的人,虽然平凡,却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三在汪曾祺的这几篇文中从字里行间都透出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和喜爱。
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这么多的习俗。
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规规格格中长大的,在一个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长大的。
真羡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羡慕他们即使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怀念和细心品味回味的东西。
汪曾祺的文中总给别人舒适、亲切、淳朴、自然的感觉,不仅使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还是没经历过如此多习俗的我有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她的语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轻轻的给小孩讲着睡前故事。
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兴奋,有一点轻松。
回想着读过的每一句话,虽不是最华丽的语言,不是字字推敲写出来的语言,但这种猫不可言的东西却让我乐在其中。
总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读来非常喜欢。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四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动人的是他的语言文风。
他的文字质朴简练,却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感到一种亲切、一种情调,含蓄隽永,极简却有洒脱诗意。
他写人的时候,你能感觉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可爱;他写景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一寸山河的热爱;他写美食的时候,你仿佛也能感觉到那舌尖上的快乐。
他所写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等,他所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马铃薯等。
可就是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也都变得活波、可爱、生动起来。
《我的家乡》中有一段描写:“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
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
舵楼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
”看似平铺直叙的白描,却构成了一幅极富动感的风景、风情和风俗画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说: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质朴的语言,如话家常,读来让人十分放松。
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绘的悠然闲适的场景中,就像阳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听一位老朋友缓缓叙旧般,让人放松。
忙碌高压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安慰,一种来自文化层次的休息。
偶尔停下来,欣赏这个世界的细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五《汪曾祺散文》是我2023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
.。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读了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
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六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
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
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
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
”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
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
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
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
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
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
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
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
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七汪曾祺先生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