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连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出名望的高校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连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遇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扰,怕影响老师休息,就悄悄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2乳姑不怠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非常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
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旧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3孔融让梨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闻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特别聪慧,而且还是一个注意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经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观察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今,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4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特别闻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育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谐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教导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即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尊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慧,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特别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敬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许多人都向他学习。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5玉帛成干戈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珍贵礼品献给齐顷公。
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
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
正好其次天是齐顷公设宴款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
其次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快乐,特意做了这样的支配时,个个怒不行遏,不辞而别。
四国使臣商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
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闻名的"鞍之战'。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6"给我'还是"拿去'?有一伴侣,做人特殊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
他最不喜爱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有一天,他不当心掉到河里去了。
他的伴侣在岸边马上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愿把手给他的伴侣。
他的伴侣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
他情愿挣扎,也不愿把手给出去。
他的伴侣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
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伴侣的手。
职场故事启示:"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始终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苦痛与不满意中挣扎,也不情愿把钱给我们。
假如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7某杂技团方案于下月赴美国演出,该团团长刘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请示,于是他拨通了文化局局长办公室的电话。
可是电话响了足足有半分多钟时间,不见有人接听。
刘明正纳闷着,突然电话那端传来一个不耐烦的女高音:"什么事啊?'刘明一愣,以为自己拨错了电话:"请问是文化局吗?'"废话,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儿打的电话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团的,请问王局长在吗?'"你是谁啊?'对方没好气地盘问。
刘明心里直犯嘀咕:"我叫刘明,是杂技团的团长。
'"刘明?你跟我们局长什么关系?'"关系?'刘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和王局长没有私人关系,我只想请示一下我们团出国演出的事。
'"出国演出?王局长不在,你改天再来电话吧。
'没等刘明再说什么,对方就"啪'地挂断了电话。
刘明感觉像是被人戏弄了一番,拿着电话半天没回过神来。
评析:在上述事例中,文化局的那位女同志在接听电话时态度懒散,语气生硬、粗鲁,给人以盛气凌人的感觉。
这不仅影响到公务的正常办理,而且极大损害了国家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8老虎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
A就抓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巧的运动鞋换上。
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特殊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特别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很多的变数。
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预备好自己的跑鞋?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9骑电单车的夫妻有一个人由于生意失败,逼不得已变卖了新购的住宅,而且连他心爱的小跑车也脱了手,改以电单车代步。
有一日,他和太太一起,相约了几对私交甚笃的夫妻出外游玩,其中一位伴侣的新婚妻子由于不知详情,见到他们夫妇共乘一辆电单车来到商定地点,便冲口而出地问:"为甚么你们骑电单车来?'众人一时错愕,场面变得很尴尬,但这位妻子不急不缓地回应答:"我们骑电单车,由于我想抱着他。
' 学会自嘲,有时能化解场面的尴尬。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0北京林业高校的小刘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工作,这也是她应聘的第一份工作。
和求职中屡屡受挫的同学相比,她几乎算一次胜利。
当别人向她讨教阅历时,她说,细节打算成败的道理在找工作时也适用。
小刘应聘的第一家单位是美国一家保健品企业。
那时,公司只聘请客服助理一人。
为顺当进入面试,小刘开头做简历预备。
她说,现在许多高校生从网上下载简历,没有新意,简单被企业冷落。
为此,她写简历时,结合聘请职位沟通力量要强的特点,强调自己食品专业出身,性格开朗,尤其突出曾任校内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助理团外联部部长、副主席职位等诸多细节,表明自己沟通力量强,适合客服岗位。
一周后,小刘和20多名应聘者一道顺当过关。
复试时,刘舒颜特意找件干净的衣服穿上,穿衣问题虽是小节,却体现了对他人的敬重。
她还特地提前半小时到达,守约不是大事,却能给人严谨的好印象。
复试由总经理亲自主持,是一对一的交谈,刘舒颜刚开头也很紧急,由于与她一起前来的应聘同学比,她的优势并不特殊突出。
当主考官要求她介绍下你自己有什么特点时,刘舒颜冷静下来。
她拿实例回答考官:大三下学期,一边预备六级英语和期末考试,每天还要抽两小时到社团工作,由于合理支配工作和学习时间,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英语六级考试也顺当通过。
在学校担当社团工作期间,她负责联系用人单位来学校举办讲座和聘请活动,这对没有任何关系的她是一种挑战。
她常常从网上选择、联系、邀请用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虽遭受挫折,却在很大程度上熬炼了她较强的抗挫折力量。
面试完毕时,她把椅子轻轻搬回原位。
这时,主持面试的总经理脸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并热忱地说再见。
由于这个细节,她成为惟一被录用的。
聘请经理后来告知她,面试时,考官都会观看应聘者是否迟到。
那天她不但没有迟到,还是应聘人员中唯一一个把椅子搬回原位的应聘者。
这个小小的举动打算了她最终的胜出。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1说话的艺术老田鸡退二线某局新任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
席间端上一盘油炸田鸡,老局长用筷子点点说:喂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
新局长不假思考,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些老田鸡,已退居二线,不当事了。
老局长闻听此言立刻脸色大变,连问: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想开个玩笑,不料说漏了嘴,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顿觉尴尬万分。
席上的友好气氛尽被破坏,幸亏秘书反应快,赶忙接着说:老局长,他说你已退居二线,吃田鸡不当什么事。
气氛才有点缓和。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篇12金人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兴奋坏了。
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很多的方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
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终,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方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