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

浅析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特点
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中国的近代化。

它具有变化急剧、参与变革的力量复杂、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分析这些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的近代社会状况。

标签:近代社会;新陈代谢;变革力量;发展;特点
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1840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大量的新思想、新文化、新制度伴随着列强的鸦片、军舰涌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碰撞,不管中国人愿不愿意,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中国被迫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形态中最复杂的,不同生产方式并存、多种社会意识形态混杂、社会结构时有变化、新阶层涌现陆续登上历史舞台等等,新与旧、旧与旧、新与新等各种矛盾、各种势力相互冲击。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一直在“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上做出选择,维持原状与进行变革的论争贯穿了整个近代社会。

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

它的变化速度、激烈程度,变革力量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这种新陈代谢也是不平衡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畸形发展。

传统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静态的社会,历史慢慢进行着,却始终没有主动走出封建社会的性质。

封建性“漫长”地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朝代更替、乱世与盛世轮换,只不过是天下换了一个姓而已。

天地君亲师没有变,士农工商没有变,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东南西北一样穷。

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都在发生变革。

一夜之间,关在洞穴中几千年的中国人被利炮震醒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这与主动走出洞穴、小心试探、逐渐调整以适应强烈阳光有着量和质的差别。

清王朝挣扎了71年(1840—1911),最终被时代抛弃。

这71年占据了其近四分之一的统治时间(268年)。

如果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开始计算,中国封建帝制延续了2232年。

用71年去结束一个发展成熟的强大势力,可想其变化速度之快、变化激烈程度之深。

同西方国家近代化历程相比,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更加明显。

大体上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完近代化用了400多年。

而中国,以社会思潮为例,交替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2]394,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及经过中国化的各种主义,可以罗列出国粹主义、保守主义、实在论、尼采主义、国家主义、先验主义、经验主义、实验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社会主义等等,名目繁杂,形形色色。

西方社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涌现的思潮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都表现出来了,这是中外社会上罕见的奇观。

虽然“它们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潮,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机会”以期救亡图存[2]394。

但是,这也使国人目不暇接,用急功近利之心去采纳,极大
缩减了辨识消化的过程,遗留了不少历史问题。

近代中国社会异常急剧的新陈代谢的另一个特点是变革力量纷繁复杂。

有一类称为“西方列强”,他们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一方面,中国近代化的原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而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推动,被迫近代化使得社会的变革与国家的救亡紧密相连,一切变革都是为了救亡图存,目的很明确,这就造成了与之无关的变革被忽略了,并使变革集中在了政治文化领域;另一方面,被迫近代化使得近代中国的变革异常地依赖外部力量。

例如洋务运动,就是地主阶级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进行的。

办工厂、买设备,但中国人不会使用这些设备,请来的外国专家奇货可居,为了自身利益又不会倾囊相授,这样,设备成了摆设和废铁。

由于不是本土生长,缺乏生存土壤,发展缓慢不说,还会受到外部列强们和内部顽固势力的百般阻扰。

超前于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诸多变革举措,就像一个孩子还不会走路,就要他快跑,跌跌撞撞,还会给以后的人生道路留下巨大阴影。

从阶级、阶层来看,各种阶级势力“你唱罢来我登场”,围绕生存、提口号、做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新的阶层——知识分子产生,作为掌握知识的精英人物,他们是社会思潮的阐释者和传播者,是社会变革的先锋,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

就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一样,近代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也通过译书、著书、创办报刊、新式教育等形式,为各自阶级的变革实践宣传了思想、主张,提出各种改造社会的方案,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广泛探索、深入实践,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但是,”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2]179在戊戌政变之后才正式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整个国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又投入到了革命战争之中。

知识分子对国人的思想启蒙只有短短20年,最集中最激烈的思想运动也不超过10年的时间。

时间的短暂紧迫使得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本身没有得到成熟发展,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随着环境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轨道,沦为强权的附庸,以至于今天国人提到知识分子或是专家学者时,总会打上一个问号;对于国人的思想清算来说,时间的短暂紧迫不足以清除顽固派的冥顽不灵,对新生儿的教育又远远不够,这些都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而这种夹生饭的结果在今天也没有得以清除和彻底解决。

近代中国社会异常急剧的新陈代谢的第三个特点是不平衡发展。

最直观的感受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今天在中国各地考察一圈也能体会到百年前的这种不平衡发展。

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许多过去沦为殖民地的城市都保留着各式各样的外国建筑,比如东北的俄式建筑,华北的德国建筑和日本建筑,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这些地标建筑刺激着当地的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初,上海卖菜的老太太都可能比西部的知识青年对世界的了解更多。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延续到了今天。

新陈代谢的不平衡表现得更为明显的是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领域的转变很快,而在生产方式和经济领域则发展较缓。

从1840年开始,政治上,71年后封建帝制不复存在,109年后新中国成立,116年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思想文化上,如前文所说,当时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都能在中国找到。

同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被拉下神坛,天下不再是一家之言。

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四个字:天翻地覆。

经济方面,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大批实业家,试图实业救国。

他们确实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这里得到发展,也为之后的国家工业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整打下了基础,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在这里和外资企业中形成和发展。

然而,这些实业大多建立在沿海城市或长江通商口岸,在广大内陆地区占据主导的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而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大致是这样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并发展,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保障自身利益而推动社会变革,进而推翻中世纪宗教、贵族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其他领域的变革围绕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革。

中国社会虽然在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强大的顽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却使它始终是萌芽。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独具特色。

小农经济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衣食住行完全自力更生,不需要借助外力,也没有外力可借,因为封建社会的赋税繁重,各家都自顾不暇,更不可能去积累资本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另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是私有和可以自由买卖的,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兼并土地、天灾人祸、农民战争、朝代更替、家族分家等等形式都能形成土地的集中和分散。

只要时机合适,土地的所有权就会发生变化。

但是不论如何变化,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很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他们要向地主租用土地,收成的好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但是地主是谁关系不大。

所以中国人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大,对地主却没有多大的依附性。

而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是否雇佣工人直接决定了工人是否有生活来源,工人对资本家的依附性很强。

中国自然经济的独特性和强大顽固存在,在近代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它大大减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是中国社会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从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实质上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在被迫近代化的历程中,外部力量的干涉和本国封建传统的阻挠,使中国社会没有走上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发展模式,即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一步一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种畸形的发展状态延续了100多年,也给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遗留了不少问题。

中国要想走得更好、更远,首先需要处理好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简单否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傅国涌.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推动力: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J].江淮文史,201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