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作用》进阶练习一、阅读向墅平《母亲的汤圆》,完成1-4题。
①母亲会做一手好汤圆。
我是吃着母亲做的汤圆长大的。
②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
平时里,我们一家只能吃极素朴的饮食。
作为孩子的我和兄弟,便盼望着过新年。
因为只有过年那几天,我们才可吃上几顿相对丰富的饭菜,尤其是吃上母亲亲手做的特别解馋的汤圆。
③每逢年关将至,母亲便会拿一些糯米加适量大米,盛在盆里用水泡着。
泡上约三两天,母亲再将它们端到家里那口石磨旁,由父亲推磨,她用一把长勺子,一点一点舀出盆里已泡得软熟的湿米,往磨眼里放。
随着石磨的一圈圈转动,白花花稀溜溜的米粉,便会从上下磨盘的磨齿结合处,源源不断地溢出来;而后顺着磨槽的出口端,流到下边搁着的布帕上面。
布帕下边是一只盛着草木灰的竹筐——草木灰可以慢慢吸收米粉里的水分。
当米粉变得将干未干时,母亲就可以动手做汤圆了。
④母亲先将烤熟的芝麻或者花生米,配以白糖或红糖,做成馅料,装在碗里。
初一早上,母亲起床后,用手把粘而软的米粉,搓成大小合适且均匀的若干坨;然后拿一坨置于掌上,轻轻拍成饼状;再用小勺从碗里舀一些馅料;接着,像变戏法一般,双掌揉啊揉啊,很快便揉成一只浑圆饱满的汤圆。
母亲手上巧而麻利,片刻功夫,便会揉出可供一家子吃上一顿的汤圆。
⑤当一灶膛熊熊的柴火,让一锅水开始沸腾起来时,母亲将揉好的汤圆,一只一只轻轻放入水里。
汤圆先是沉入锅底,母亲为防止汤圆粘连在锅底,便用一把长柄的汤勺,小心地搅动汤圆。
汤圆都下锅后,火势稍稍减弱,慢慢煮上一阵,一只只汤圆便渐渐浮上水面;继续煮上一会,便可以出锅了。
⑥母亲给我们全家每人,舀上满满一碗煮熟的汤圆。
我常常是筷子未动,馋水先流。
夹上一只热腾腾的汤圆,放嘴里那么一咬,哇,粘而滑的汤圆破口处,一股烫烫的、甜甜的、香香的馅料,顿时喷薄而出,心里那个爽啊!那满嘴的甜滋滋的味儿,竟将日子里的那些苦涩,荡涤得了无影踪。
母亲一边吃着汤圆,一边脸上漾着如汤圆一般饱满的笑容,嘴里还喃喃念叨着:日子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⑦流年似水。
我和兄弟俩吃着母亲做的汤圆,一年年长大,并渐渐成人。
我们一家子的日子,也果真一年比一年好。
只是平日里,我们一家子再很难聚在一块。
我在外工作,将小家安在了城里。
兄弟也离开父母,在我居住的同一座城里打工。
虽然我们也能常常在小吃摊上吃到人家做的汤圆,或者将从商场买回的速冻汤圆下锅煮熟作为早餐,但那些汤圆总不及母亲做的汤圆吃起来更让人回味!而每逢春节,我都会携妻带子,约上兄弟,一起回老家陪父母过年。
母亲也总会很高兴地在初一早上,为我们做出一顿丰美的汤圆大餐。
⑧那一年,我和兄弟因一点经济纠纷,而伤了和气。
虽然我们同处一座城市,相距咫尺,却较长时间彼此不相往来,心里都一直互相怨恨。
⑨终于临近岁末。
我和兄弟又一起回到父母身边过年。
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子凑在客厅沙发上看春晚。
我和兄弟各怀心思,脸上都郁闷着,彼此相背而坐,互不理睬。
母亲则用深沉而慈爱的眼神盯住我们,半晌不言语。
后来临起身离座去睡觉时,母亲才切切地说了句:孩子们,明早再好好吃一碗娘给你们做的汤圆!⑩翌日一早,母亲便一如既往,亲自下厨,为我们全家再次操办了一场汤圆的盛会。
母亲特地让我们兄弟俩坐到一块;然后,从她的碗里,用筷子分别夹了一只浑圆晶莹的汤圆,递到我俩面前,满含期待地说:给,接住娘的汤圆,吃到肚子里,啥纠结都会没啦!在母亲的殷殷目光里,我和兄弟都赶紧伸出筷子,接过母亲的汤圆;而后,张口衔住;咀嚼,回味——终于,我俩相视而笑!母亲脸上又绽开了如汤圆一般圆和饱满的笑容,口里又禁不住喃喃自语:和好了就好,和好了就好……⑪如今,母亲年事已高;而她依然坚持在每个春节,亲手为我们一家,做她最拿手的汤圆。
⑫那圆圆的甜甜的而又晶莹滋润的汤圆呵,其实就是母亲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最贴切最朴素地诠释着我们日子里的那些美好:幸福,团圆,和和美美……1.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充短语,理清本文的思路。
磨米粉→→→→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简要说说第⑥段划线词“烫烫的、甜甜的、香香的”表达效果。
(2)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删掉好不好?为什么?3.文章以“母亲的汤圆”为题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选自托尔斯泰《七颗钻石》)本文第⑩节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点?二、阅读《买面包的小女孩》,完成1-4题。
买面包的小女孩马海霞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
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
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丈夫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原来她会说话。
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
“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
”大家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
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
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
”说完便立在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
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
”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
“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离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
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
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
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
”我急急地说。
⑭ “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护士笑着道。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
“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
”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
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1.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2.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一、1.做汤圆;煮汤圆;吃汤圆;母亲用汤圆让兄弟和好。
2.(1)这三个词语分别从触觉、味觉和嗅觉,表现母亲所做的汤圆好吃和全家人对母亲所做的汤圆喜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或答“三个叠词连用,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节奏感”。
(2)不好。
第⑦段划线句子以“小摊上煮的汤圆”和“商场里的速冻汤圆”与母亲所做的汤圆对比,突出表现了我对母亲汤圆的喜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3.(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严谨;(2)“母亲的汤圆”是感情的触发点,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之情。
(3)概括了文章的写作内容;(4)象征母亲对子女以及对家庭的幸福、团圆、和美的心愿。
4.写法上的相同点:都运用了神态描写。
写法上的不同点:本文还运用了语言描写,链接材料还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人物情感不同点:本文表现了母亲看到我们兄弟和好的喜悦之情;链接材料表现了小姑娘给妈妈送水的迫切之情和孝敬之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与情节,应把文章分成有机的几个部分,将每部分的内容概括清楚即可。
2.(1)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
分析某个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特点、词语品析角度,理解词语的运用好处,要结合语句的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2)本题考查语句能否删掉,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可以从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第⑦段划线句子以“小摊上煮的汤圆”和“商场里的速冻汤圆”与母亲所做的汤圆对比,突出表现了我对母亲汤圆的喜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3.文章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这些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修辞方法、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
这类题只要考生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相信一定能迎刃而解。
4.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
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学生根据人物描写方法的特点,即可判断所用表达方式。
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联系文章内容,主旨作答。
二、1.(1)因为人们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2)因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2.(1)“忙”,连忙之意。
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胆怯畏缩(担心害怕)之意,表现“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刺激或伤害到她。
3.不能删,(1)本段对人物形象有塑造作用。
通过丈夫与众人的对比衬托出丈夫友善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形象;(2)丈夫的话对友善助人的主题有暗示作用;(3)与首段呼应,又为文末埋下伏笔,使全文结构严谨。
解析:1.审题后首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从前向后精读相关课文,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注意语句要通顺,语意要明确。
整体感知文章可知,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的原因是:人们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给女孩留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