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差异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借款费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对于一般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时,也应予以资本化B.税法规定的借款费用处理原则,与会计准则上的有关规定完全一致C.税法对于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允许税前列支,对于计入财务费用等费用化的借款费用允许税前列支D.税法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答案】B2.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对于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在会计上分别按实发工资的一定比例计提B.对于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扣除部分的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由此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满足一定条件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C. 对于工会经费,超过扣除部分的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由此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满足一定条件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D.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保费,应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成本或费用【答案】C【解析】对于超过扣除标准的工会经费,以后年度不能税前扣除,所以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3.按照税法规定,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B.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C.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D.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以后纳税年度也不得扣除【答案】D4.甲公司将两辆大型运输车辆与A公司的一台生产设备相交换,另支付补价10万元。
在交换日,甲公司用于交换的两辆运输车辆账面原价为140万元,累计折旧为25万元,公允价值为130万元;A公司用于交换的生产设备账面原价为300万元,累计折旧为175万元,公允价值为140万元。
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甲公司对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确认的收益为( )。
A.0B.5万元C.10万元D.15万元【答案】D【解析】甲公司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确认的收益=130-(140-25)=15(万元)。
5.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对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以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B.接受捐赠收入,在实际收到捐赠资产时确认收入的实现,企业未作为收入处理的,应调增收入总额C.在会计处理中,对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款项和发生的成本、费用应通过企业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来核算D.税法上不考虑在建工程是否能达到可使用状态,在建工程试运行过程中,只要产生收入就应作为销售商品纳税【答案】A【解析】对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以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
6.下列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税法规定,应按照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和提供劳务处理 B.会计规定,应分别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C. 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和税法对于损益的处理无差异 D. 在损益的确认上税法和会计没有差异【答案】D 7.下列关于视同销售业务的处理表述错误的是()。
A.视同销售业务通常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 B.在税收上要视同销售实现确认应税收入并计缴税金 C.视同销售业务会计上一般也应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D.在税收上视同销售计缴增值税,同时计算缴纳所得税【答案】C【解析】视同销售业务会计上通常不确认收入。
8.A 企业于2008年年末以500万元购入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情况,A企业在会计核算时估计其使用寿命为5 年,计税时,税法规定,按照10年计算确定可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假定会计与税收均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净残值均为零。
假定固定资产未发生减值。
则2009年12月31日该项固定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00万元 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万元 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50万元【答案】B【解析】2009年末资产的账面价值=500-500÷5=400(万元),计税基础=500-500÷10=450(万元),因此账面价值400万元小于计税基础450万元,产生5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9.甲企业为2007年1月1日新成立的公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2008年以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从2008年1月1日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改为25%(此税率为非预期税率)。
2007年末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为40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
2008年末库存商品的账面余额为50万元,本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后,存货跌价准备为贷方余额10万元。
假定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为()万元。
A.1.65B.3.3C.2.5D.0.85【答案】D【解析】2008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33%=1.65(万元)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0×25%=2.5(万元)则20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2.5-1.65=0.85(万元)。
10.甲公司自2007年2月1日起自行研究开发一项新产品专利技术,2007年度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研发费用1 200万元,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800万元,2008年1月10日该项专利技术获得成功并已申请取得专利权(假定2008年没有再发生研发支出且不考虑注册费等其他因素)。
甲公司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中费用化部分可按税法规定按150%税前扣除,对于资本化部分允许按150%在以后期间摊销。
甲公司预计该项专利权的使用年限为5年,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2009年末该项无形资产的暂时性差异的余额()万元。
A.720B.80C.400D.240【答案】D【解析】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为800万元,税法上要按800×150%在以后期间摊销。
2009年末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800-800÷5×2=480(万元)2009年末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800×150%-800×150%÷5×2=720(万元)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为240(720-480)万元。
11.企业2008年8月研发成功一项专利技术,发生研发支出1 600万元,其中符合资本化的金额为1 200万元,该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10年,按照直线法进行摊销。
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中费用化部分可加计150%税前扣除,资本化部分允许按150%在以后期间分期摊销,则本期无形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为()。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75万元 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75万元 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0万元【答案】B【解析】2008年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 200-1 200÷10÷12×5=1 150(万元);计税基础=1 200×150%-1 200×150%÷10÷12×5=1 725(万元);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 725-1 150=575(万元)。
12.某企业期末持有一批存货,成本为1 000 万元,按照存货准则规定,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为800万元,对于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万元,由于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该批存货的计税基础为()万元。
A.1 000B.800C.200D.0【答案】A【解析】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资产的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1 000-0=1 000(万元)。
13.下列关于资产要素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B.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允许进行税务处理 C. 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允许进行税务处理 D.按照税法规定,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资产,也要计算折旧、摊销费用,并可以税前扣除【答案】D【解析】选项D的情况不得计算折旧、摊销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
14.下列关于负债要素的相关义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经承担的义务 B.法定义务是指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C.推定义务是指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D.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习惯、对客户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义务【答案】C 15.《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再单独规定配比原则和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因为这两项原则是从属于()原则的,其原理已包含在其中。
A.权责发生制 B.重要性 C.相关性 D.实质重于形式【答案】A 16.下列关于会计基础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C.在确定事业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考虑事业单位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D.预提所得税的计算与缴纳,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答案】C【解析】在确定事业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考虑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基础。
17.下列关于纳税年度与会计分期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纳税年度是指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起止日期 B.会计分期是指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C.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纳税年度和会计分期是一致的 D.纳税年度和会计分期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答案】C【解析】选项C,当企业的会计年度选用公历年度时,纳税年度就等于企业的会计年度;当企业的会计年度不选用公历年度时,纳税年度就不等于企业的公历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