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句型(超全面概念+分析+例题)

小学语文句型(超全面概念+分析+例题)

小学语文句型解析一、常见句式1、陈述句: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①今天下雨了.②我还没有吃饭。

2、疑问句:对事物表示疑问的句子。

①他是个老师吗?②今天下雨了吗?3、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请求或命令的句子,一般用句号。

当语气比较强烈时,用感叹号。

①请你把窗户打开一下。

②油库重地,请勿吸烟!4、感叹句:只需要在陈述句末尾加上“啊”和“!”,有时应加上“真”、“很”、“多么"、“太”. ①今天下雨了啊!②你真聪明啊!5、反问句:反问句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唯一并是肯定的。

①难道你今天不用上学?———你今天要上学.②难道同学们今天要回家?——同学们今天不回家。

6、设问句: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自问自答,就叫做设问句。

①数学难吗?其实不难.②妈妈,今天早上吃什么呢?哦,原来是吃饺子.肯定句: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①你是一个好孩子。

②你不是不会做作业.二、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陈述句:主语+动作(谓语)+动作对象(宾语部分)把字句:主语+把+动作对象(宾语部分)+动作(谓语部分)被字句:动作对象(宾语)+被+主语+动作(谓语部分)变换的具体方法是: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谁是主语谁是宾语。

例如:陈述句:一大滴松脂整个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把字句:一大滴松脂把苍蝇和蜘蛛整个包住了.被字句:苍蝇和蜘蛛被一大滴松脂整个包住了。

练习: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挡住了日本鬼子的去路。

孙民找到了这本书.指导员交给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

宽广美丽的大草原陶醉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美丽的西双版纳迷住了中外游客.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万魏兵。

在最后关头,董存瑞舍身炸掉了敌人的碉堡.把字句变被字句1、首先将”把“前面主语放在“把"的后面,“把”后面的宾语放在“把"的前面。

2、然后将“把”换成“被"例如: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这幅画被我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练习:1、我把作业做完了。

2、小猫把一条小鱼吃了。

3、武松终于把那只凶猛的大虫打死了。

4、清洁工人把一堆堆的垃圾清理干净了。

5、熊猫有趣的动作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

被字句变把字句1、首先将被前面的宾语放在“被”的后面,“被"后面主语的放在“被”的前面;2、然后将“被”换成“把".例如: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一阵清脆的铃声把睡梦中的小芳惊醒了.练习:1、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2、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3、我们被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了。

4、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被他吃光了。

5、小狗被我牵住了。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1、陈述句变反问句(1)判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不"。

如有,将陈述句中的肯定词前的“否”定词不去掉;如没有否定词,将在肯定词(能是会)前加否定词“不”;(2)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加“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3)在结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号改为问号。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反问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练习:1、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2、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3、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2、反问句变陈述句(1)首先,判断反问句的肯定词(能、是、会等)前是否含有否定词,如有则去掉;如果没有则在肯定词前加上否定词不。

(2)其次,删去肯定词或否定词前的“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助词(3)最后、删去结尾的疑问助词“呢、吗”等,问号改为句号。

练习:例如: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陈述句: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不会望而却步。

(1)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3)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上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四、肯定句与否定句否定句有两种情况:一是单纯否定句。

这是指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

例如:他不知道问题这样严重。

二是双重否定句。

这是指否定句中有两个否定副词。

例如:此时此刻,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邱少云的顽强毅力所震撼。

肯定句换成单纯否定句,可按照“否定词+原词的反义词”的形式来换。

例如: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这次考试他考得不错。

练习:1、街上的人真多。

2、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3、张明对学习认真。

4、多学一些知识是好事。

5、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喜欢王老师.肯定句换成双重否定句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的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没有……不”“非……不可"“不能不”“不得不”“不是不”“决非”“不会不”“不可不”“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

.。

例句: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

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练习:1、香港回归伟大的祖国,我们感到无比自豪.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4、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6、这是伟大的奇观.五、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含义:把别人说的话转达出来(不直接引用别人的话)1、人称的改写.首先搞懂人称.第一人称有:我、我们.第二人称有:你、你们。

第三人称有:她、他、它、他们、它们,她们以及具体的名字、称呼等。

2。

标点符号的改写:一般引号改写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3。

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但有时候,适当的改写或删减词语也是必要的。

注:说的话中有反问句,我们要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还要注意指示代词(这、那)和趋向动词(去、来)的变化.1。

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

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

如:张童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改:张童说,他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当引述内容涉及其他人称时的改法。

如:姐姐说:“你说得对,我就这样做。

"改:姐姐说,我说得对,她就这样做。

上面的例句中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2。

在把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

如:小李对小何说:“我今天要批改这些文件.”改:小李对小何说,他今天要批改那些文件。

如:他说:“我没做什么,我不能凭着爸爸的名义享受这些照顾。

”改:他说,他没做什么,他不能凭着他爸爸的名义享受那些照顾。

3。

如果内容中出现让某人做某事,并在结尾出现“吧”和“!”(祈使句),应加上“让”,把“吧"去掉,“!”改成“。

”。

如:妈妈说:“我今天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你先睡觉吧。

”改:妈妈说,她今天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让我先睡觉。

如:母亲对客人说:“你们快尝尝荔枝吧!"改:母亲对客人说,让客人们快尝尝荔枝。

4.当直述句内有对其他人说话并出现那人名字时,应提前到提示语中.如果提示语中已经出现过那人的名字,应把直述内容中出现的名字改成“他”或“她".如:他轻轻的说:“我买不起,先生,我的钱不够。

”改:他轻轻的对先生说,他买不起,他的钱不够.如:王老师对小伟说:“小伟,你放学后和李华留下来。

”改:王老师对小伟说,让他放学后和李华留下来。

5。

没有代词的情况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改: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6.趋向动词的情况如:妈妈对我说:“我来给你烧饭。

”改:妈妈对我说,她去给我烧饭.练习:1、老师告诉小明:“你去大队部找赵老师领《我们爱科学》。

"2、山姆握着珊迪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你的。

”3、中队长对张铭说:“我去开会,你自己去参加比赛。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间接叙述变为直接叙述1、首先在叙述内容前面加冒号以及针对叙述内容引号;2、变叙述内容中第三人称的“他”或“她”,为第一人称的“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例句:妈妈对我说,她今晚晚点回来,叫我自己吃饭睡觉。

妈妈对我说:“我今晚晚点回来,你自己吃饭睡觉."练习: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他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2、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我还小呢,不懂.3、蔺相如说他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4、温总理对废墟中的孩子说,他是温家宝爷爷,让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的。

5、陈宁说,他之所以天黑还要走这条小路,是因为锻炼自己的胆量。

六、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拟人(一)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四)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排比(一)什么是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夸张(一)什么是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我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

(四)例句(1)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2)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设问(一)什么是设问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