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探究西安遗址公园的宣介英译策略。
基于官网搜索和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宣介中英文本实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别提出了对应的英译策略,以期对西安遗址公园英译规范化研究及译文质量提升提供启示。
关键词:西安遗址公园;大明宫;生态翻译学;英译策略1 引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西安迎来了新的旅游发展契机,吸引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游览。
这既为西安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又对各类旅游文本的外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高质量的旅游外宣文本不仅能让游客更好地游玩,领略西安深厚的文化,同时还能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多个国家级遗址公园,这是西安旅游的一大亮点。
虽然西安市现有关于遗址公园的文本翻译较为完整,但其还未形成规范体系,个别景点的文本翻译不够严谨和准确,有可能阻碍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
基于此,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对旅游宣介文本英译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2001年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
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是生态翻译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11)。
译者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与选择”学说为哲学基础,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看,翻译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做出的选择活动。
只有能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文,反之,译文将会被翻译生态环境所淘汰。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刘艳芳,2009)。
具体来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生,2011)。
3 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策略探究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官网搜索收集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景点介绍的十份中英对照文本,包括:梨园、左银台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飞龙厩、紫宸殿、太液池、麟德殿、考古探索中心、含元殿、丹凤门,分析后发现了诸多翻译不足和失误。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支持下,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翻译策略。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
如要提高宣介文本的英译质量,译者必须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实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让译文在新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生存”。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体现在多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从专有名词译法统一、选词恰当和语言规范三个方面来探究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的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
3.1.1 专有名词译法要统一根据词汇意义,英语名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是指人名、地名、事件、机构等专有名称,它们往往具有统一的英文译法。
在笔者考察的大明宫英文宣介文本中不乏大量专有名词译法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的介绍中,“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前后出现了三种不同译版:The Daming Palace Ruins Museum、The Daming Palace Relics Museum和Daming Palace Heritage Museum。
鉴于博物馆门前石碑采用的译版为Daming Palace Heritage Museum,建议“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统一采用此英译方法。
类似的实例还有“太液池”的三种不同译法:Taiye Pool、Taiye Pond和离谱的Too much liquid pool。
其中Too much liquid pool这一译法充分体现了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工作态度的欠严谨。
另外,pool和pond两个词的混用也容易给游客造成困惑。
根据英语用语习惯,较小面积的池为Pool,较大面积的池为Lake,潭为Pond(史茹雪,2019)。
太液池面积约为0.173平方公里,属于小面积的池,因此译为Taiye Pool更准确。
3.1.2 选词要恰当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各处景点宣介英译中,笔者发现了大量用词不当的语言维失误。
这种翻译失误主要原因在于译者忽视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内涵差异,从而仅机械地翻译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
典型案例如左银台门对应的英文为Left silver portal,而后的具体介绍中则将其译为Zuo Yintai Gate和Left Yintai Gate。
除专有名词译法不统一这一问题外,此处还存在选词不恰当的缺陷。
首先,将左银台门译为Left silver portal会让人理解为银质的门,或是银色的门,这与原文意思相悖。
实际上左银台不过是一个名字,所以直接音译为Zuo Yintai更为合适。
其次,关于portal和gate两个单词的选择,因为左银台门是大明宫的东宫门,所以此处的“门”指宫门,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宫门应使用gate,而portal则可表示宫殿等大建筑物的正门,所以左银台门译为Zuo Yintai Gate更加合适。
另一个相似的实例则是紫宸殿的英译,译者在介绍文本中将其译为Zichen temple,实际上紫宸殿并不涉及宗教意义,它是皇帝日常主要办公的内朝正殿,所以应该译为Zichen Hall。
3.1.3 语言要规范笔者在大明宫各处景点的宣介英译中也发现了颇多语言不规范问题,如单词拼写错误、名词单复数错误、动词时态错误、句式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
例如,在左银台门的介绍中有一句“由此可见左银台门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其对应的英文为“Thus, Zuo Yintai Ga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curity of Daming Pala ce”。
此处左银台门对大明宫安全保卫的重要作用应是左银台门在古代所起的作用,如今这种保卫功能已不存在,所以此处使用一般现在时“plays”属时态有误,应改为“played”。
另一处语言不规范的实例则是在宣介文本中“穿梭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盛唐皇家宫殿之中。
”一句对应的译文为“Shuttle in between, as if through time and space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royal palace.”这一句的语言错误之多让笔者不禁揣测其可能是工作人员利用机器翻译软件直接得出的译文。
因中文语言特点,原句省略了主语,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未补充主语,导致英语译文的句法错误。
笔者建议将译文修改为“Shuttling among these buildings, you will have the feeling that you have traveled back to the royal palace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音译加注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特别是对于遗址公园宣介这类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文本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准确传达原文蕴含的深厚中国特色文化,又要尽可能考虑翻译的文化生态环境,不断选择与适应。
针对历史时间、人物、事件、机构名称等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关键信息表达的文化负载词,建议采用音译加注法,即在保留中文拼音的同时,使用英文加以解释说明(王卉,2012)。
如在梨园的介绍中,译者直接将杨玉环音译为Yang Yuhuan,未加任何解释。
虽然杨玉环作为唐玄宗的宠妃和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外国游客对其却知之甚少,简单音译很可能会造成杨玉环身份信息的缺失。
笔者建议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将杨玉环译为“Yang Yuhuan (Emperor Xuanzong’s favorite concubine, one of the Four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如此便兼顾了杨玉环特殊身份信息的传达。
1.1.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适当删减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旅游宣介翻译是一种更加关注目标受众和信息传达的翻译形式(胡兴文、张健,2013),译者既要传达中文旅游文本的信息,又要满足外籍游客的期待(张志祥,2017)。
这就要求译者除了关注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之外,还要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能够在译文中实现。
一般来说,中文善用典故以实现旁征博引、意会不言传的表达效果。
但对于缺乏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来说,过多的典故和名人轶事可能会显得突兀,甚至令其费解,此时可进行适当的改写或删减。
比如在梨园的介绍中,有一句“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女)等皆为梨园艺人”,这句中出现了四个人名,但知名度均不高,即使中国游客也未必知晓,外国游客并不必了解这些细节信息,所以在英译中完全可以删去,保留前半句突出梨园的成就即可。
4 结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西安遗址公园的宣介英译是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分析发现,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中存在不少翻译失误与不足,这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不符。
要想提高宣介文本的英译质量,译者必须意识到翻译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它还与译文所处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
译者既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又要不断选择与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努力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3]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100-104.[4]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16-19.[5]史茹雪.名胜古迹牌示解说英译原则探究——以大明宫为例[J].海外英语,2019(6):33-35.[6]王卉.西安大唐芙蓉园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J].作家,2012(10):189-190.[7]张志祥.旅游翻译中的交际规范[J].上海翻译,2017(2):13-16.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西安遗址公园宣介英译研究”(WL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