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特制定《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为高教强省和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1.建设目的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达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岗位评聘、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教学评价都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效果。
2.建设内容和措施(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每年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全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体制机制。
(2)制定教学工作业绩津贴奖励办法制定《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工作业绩津贴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鼓励教师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3)突出院(部)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院长(主任)作为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院(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院(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4)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开学前联合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师生来访和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学业会商制度,对特殊学生的学业问题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和化解部分特殊学生因学业问题可能导致的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和谐、稳定;建立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其他突发教学问题。
(5)加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增加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专业建设1.建设目的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教育创新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进一步完善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建设内容和措施(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①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依托“林学类(原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在林学、森林保护和园林3个专业中,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培养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培养和造就我国林业关键技术研究领域和行业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结合学校应用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为依托,争取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或3项;推进校企(行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启动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室内与家具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使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
(2)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对我校重点专业分批次进行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引导专业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重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试点;建设好省级重点专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精品专业,为全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3)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人才的相关专业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增设与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对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
(4)进一步推进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及学科、专业属性等因素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学校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5)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出台关于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相关文件,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等情况,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提出预警、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6)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增加与英语语系国家高水平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推进与俄、法、韩等多个国家的学生交流活动;支持中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进课程建设1.建设目的加强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重点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系统;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2.建设内容和措施(1)推进重点课程建设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通过建设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等进行重点建设,5年重点资助建设450门左右的课程,使其达到国内同类优质课程建设水平;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进重点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以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2)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名师名课为基础,建设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2或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按照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对学校已经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在更新完善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基础上,使其建设成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3)建设网络课程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推进课程建设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拓展课程相关的知识资源,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和技术手段,营造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的环境,建设由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活动等三部分构成的网络课程。
(4)深化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突出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质疑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根据课程自身特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考试评价体系。
(5)加强文化素质类和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从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重点建设一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文化素质类的通识课程,使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开设“创业基础”等相关创业教育类的课程,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强化实践育人1.建设目的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设内容和措施(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继续加强现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配齐配强实验教学队伍,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使现有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领先水平;增设质量高的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实验课质量;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成效显著、优势特色明显、受益面广泛、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再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