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烛烛晨明月(节选)佚名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由时间写起,突出时令特征,见出旅途的艰辛,为下文道别做铺垫。

B.三四句描写了江汉奔腾、浮云飞翔之景,依托阔大的境界,表现高远的志向。

C.五至八句通过强调山川阻隔,相距遥远,句句突出“远”字,感情更加浓盛。

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深沉,风格古朴。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日荆州作[注]吴融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注]吴融,晚唐诗人。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荆州的第二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万里投荒”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贬谪之地的遥远;“哀”字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诗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

B.第二句“徘徊”为动作描写,透露了诗人沉重愁苦的情绪;“更”与首句的“已”呼应,将这种情绪表达得更为浓重。

C.颈联妙用意象,“戎马”写出了国家战乱不息的时局,“塞鸿”则寄托了身处异乡的诗人对朋D.尾句中的“下楚台”,与杜甫《登高》中的“独登台”,都呈现了饶有意味的场景,蕴含着相同的情感。

(2)诗歌颔联“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野航为范子俊赋(明)袁凯①一舸夷犹②野水边,渚禽沙鸟各纷然。

幽花满棹初维③岸,春水连堤忽上天。

世上风波终未已,江南烟雨正堪眠。

他日匏尊留我饮,更凭孤鹤问坡仙。

【注】①袁凯:松江华亭人,元末明初诗人,因说实话,不断地遭朱元璋批评,多次请求归乡而不允。

②夷犹:从容之意。

③维:系。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纷然”写出了水边禽鸟从容飞起的样子。

B.“春水连堤”描绘出一幅风波险恶的画面。

C.“江南烟雨”营造了烟雨蒙蒙的冷清氛围。

D.“坡仙”借用了《赤壁赋》中苏轼的形象。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慷慨激昂B.幽默诙谐C.恬淡自然D.刚劲凝练(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辛弃疾石壁虚云积渐高。

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村居即事B.早春喜雨C.山居春雨D.田园杂兴(2)下列对本词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豪放雄阔B.质朴清雅C.含蓄隽永(3)下阕紧扣“野老相邀”展开描写,请加以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E.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杜牧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释】①中朝:朝廷。

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

③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

④借与:即借绯。

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释】泰阶:星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

“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

诗意凄凉,字字酸楚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

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

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

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

(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1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唐)岑参①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清)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