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名词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
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
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
公子怒,欲鞭之,《左传》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名词+名词: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
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
副词 +名词:
晋灵公不君。
《左传》
子墨子不听,遂北。
《公输》
皆玄衣白刃。
《冯婉贞》
其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置人所罾鱼腹中。
《鸿门宴》
四、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表方位或处所:
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过秦论》
卒廷见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童隅坐而执烛。
《礼记》
表示工具或依据:
臣请剑斩之。
《霍光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表示对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鸿门宴》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子吴起列传》
表示比喻:
嫂蛇行匍伏。
《苏秦以连横说秦》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陈涉世家》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以上为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大家可以结合学过的文章带入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