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

第四章经济法律关系第一节经济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关系、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律事实、经济法律关系和经济法律责任等要素,构成经济法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在这几种现象中,经济法律关系处于核心位置: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经济法律规范和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条件和原罪经济法律责任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重要保障。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定义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一)经济法律关系以相应的经济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经济关系与经济法律关系的联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济关系经由一定的经济法律规范调整成为经济法律关系。

二是经济关系经其他法律规范调整而成为其他法律关系。

三是经济关系没有受到经济法律规范调整,也未受到其他法律规范的调整,仅是事实意义上的经济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具有双重性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在结构上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由于经济法律关系不是平权型关系,因此,其内容坠子包括权利与义务之外,还包括国家机构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

第二,内容上形成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和相结合的结构。

双重结构性:经济法律关系中,形成了国家干预关系与主体间平等关系的双重结构。

平等主体单开砀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是平权型的法律关系,而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形成的以干预和被干预为内容的关系,则属于五香管制型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明显的国家意志性的社会关系第一,经济法律关系以经济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而经济法律规范是由立法者根据其意志制定出来的,因此,立法者或国家的意志决定着经济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否及其具体内容;第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实现受人们的价值、观念、认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这种认识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存在、内容与实现都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但经济法律关系一旦在现实中存在,法律规范只是将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加以确认而使其成为法律关系。

在这些情况下,法律关系的思想性只具有相对意义,可能夸大了其主观性,而忽略了其客观性。

为了将主观性与客观性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应当将经济法律关系定义为具有一定主观性的社会关系。

经济法是国家运用其权力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适当干预的手段,更强烈地体现着国家的某种意图。

因经济法确认和调整而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具有强烈的国家意志性。

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即经济法主体,是指依法参加经济法律关系,并因此有经济法上的职权或权利;承担经济法上的职责或义务的当事人。

既可能是组织,也可能是个体。

组织包括立法机构、执法机构等国家机构,也可能是各类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个体包括本国公民、外国人等。

代表国家进行干预的政府及其机构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

所谓主导性,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在行使经济干预权限时,依法享有的职务上的优先权,但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及其机构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主导性,并不否定经济组织和个人的独立性。

国家干预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合法地位作为基本前提,否则就是不正当干预。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连接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纽带,既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时享有的维护、获取某种利益的一种手段,也是主体间结成经济法律关系的目标。

职权和职责、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经济权利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法上的职权和职责或者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经济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1)有形物。

(2)非物质财富,(3)经济行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多数情况下是职权和职责行为。

第三节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依据经济法律规范的条件和程序,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形成受经济法律规范保护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产生变化。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关系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消灭。

二、经济法律事实经济法律事实,是指一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分为行为和事件两个类别。

(一)事件(二)事件是指客观发生和存在的,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观意志和自觉行为无关的,,能够导致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三)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是指由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其主观意志支配下自觉实施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有意识的活动。

经济法中的行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该行为与国家干预经济有关;(2)该行为必须是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3)该行为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实施的行为。

第五章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第一节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公、私权利互相渗透与互相作用这样一种法律事实,相应地也就存在着一种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法律规范,或者说以这些规范所构成的独立法域。

经济法应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第三法域”。

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不同于作为私法的民法所调整的完全体现“私法自治”的关系,也不同于作为公法的行政法调整的完全体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将那些既有公法成分又具有私法成分的经济法绝对地划入公法或私法范畴,都是不恰当的。

把经济法归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第三法域”,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在“自治”与“干预”这两个目标中走向极端。

(二)从调整对象上去考察主张或者不主张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学者都一致认为,一个法律部门有无存在的理由,最主要是要看这个法律部门有无自己特殊的调整对象。

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无论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有多么广泛,只要这种关系具有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性质,那么这类关系仍然具有同类性,经济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事实上,行政法与民法也是如此。

它们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具有广泛性,但同时也具有同类性,因此,它们都是法的独立部门。

如果在“广泛性”和“同类性”之间画等号,就可能否定许多法律部门的独立存在。

(三)从法律专业化分工上去考察法律部门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宜太宽,而宜按照法律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把那些虽然是同类的,但又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划分出来,寻求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调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才主张把我国社会中那种具有经济性质的行政管理关系从传统的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内划分出来,由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来进行调整。

(四)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上去考察首先,主张经济法不能独立的一个理由是经济法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概念和独立的调整方法。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毫无疑问,每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当有它自己的理论概念,否则,就不能成为独立学科。

但这并不是说学科与学科之间,在理论概念上就不能借用。

不能因为经济法借用了行政法和民法的某些概念,就否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事实上,经济法借用的仅仅是一些行政法、民法概念的“外壳”,而它的“内核”已经起了质的变化,成为经济法自身的概念。

其次,要着眼于法律部门的协调发展与共同作用。

三、|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区别(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1、主体不同。

一是主体的范围不同。

民法主体只限于法人与自然人;经济法主体除公民、法人之外,还包括企业法人的内部机构和既不是自然人又不是法人的其他经济实体以及国家主体。

二是主体的地位不同。

民法主体当事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法主体在参加经济管理关系时,国家主体与相对人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调整对象不同。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当事人之间基于意思自治而发生的不具有权力从属性质的社会关系;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则是国家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

3、调整方法不同。

民法采取自愿、平等、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调整经济关系;而经济法则通过公权介入与私权介入两种方法进行调整。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1、主体不同。

行政法主体的一方是政府及其非经济主管部门,另一方则是下属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还包括法人、社会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和生产组织不能作为行政法的主体,但可以作为经济法的主体。

2、调整对象不同。

行政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权力从属关系,同时这种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直接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关系;而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正好相反。

3、调整的方法不同。

行政法是采取单纯的强制性的办法调整社会关系;而经济法则是采取公权与私权介入的方法来调整经济关系。

4、作用不同。

行政法着重巩固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政治体制改革服务;而经济法则主要是巩固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5、调整程序不同。

纯由行政诉讼程序解决;由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解决,将来可能由单独的经济诉讼程序解决。

(三)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区别经济法与社会法是同属于第三法域下的两个并行的法律部门,二者是有区别的。

经济法与社会法存在着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区别。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经济性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社会法的产生是福利国家推行政策,保护社会中处于弱者地位的社会主体的结果。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特征是不同的,前者具有经济性,而后者具有社会性。

(1)经济法的经济性。

经济法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调整对象的经济性。

经济法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直接调整经济领域的经济关系。

其二,法益目标的经济性。

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快速、公平、安全地发展。

其三,运行机制的经济性。

经济法的运行仍然是为了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在市场机制中,最核心的又是竞争机制与企业机制。

其四,效果评价的经济性。

经济法制度的实施效果是以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升来评价的。

(2)社会法的社会性。

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决定了社会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其一,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

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安全;实现社会保障;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益。

其二,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经济法所指向的经济效益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社会法所追求的目标。

四、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互动因此建立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互动机制,主要是指建立经济法与作为传统法的民法和行政法的互动机制以及与同为现代法的社会法的互动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