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宗元议论散文的特色日期: 2005-10-17 15:58:00 浏览次数:16 字体:[ 大中小 ]赵新国柳宗元是中唐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以自己特色独具的散文创作,为中唐古文运动、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
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写下了许多议论文。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论,其文体有杂文、书、序、赞、志、传等。
这类文章在柳宗元的散文中占着很大的比例。
他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他对各种问题的卓见,是他多写议论文的重要因素。
由于他长期被贬偏远之地,这特殊的遭遇,使他更深入认识了社会,减少了官场的应酬,也使他有时间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较少顾忌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此,他的议论文写得既多且好,颇具特色。
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柳宗元议论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观点鲜明,思想深刻。
议论文的重要特征是在于言之有物,在于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在于见解的新颖、深刻。
从宣传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论著到畅谈为文之道;从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到交友之道;从历史到现实,无所不包,有的放矢,绝无泛泛而谈之作。
《贞符》一文,作者明确提出皇帝“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观点,这实际是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封建论》则提出了“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与儒家鼓吹的圣人决定一切的旧说是针锋相对的。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
他在《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明确提出“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词”,“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而已耳。
”明确表达了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道”,不仅如此,他还激烈地批评了写文章的形式主义倾向,他明确指出:“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
”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他强调“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即是说,文以行道为本,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先诚其中。
这是特别强调作家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创作态度,“先诚其中”与韩愈的“君子慎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吏司平于我也。
”旗帜鲜明地提出官吏是“役于民”的,而不是“役民”的民本思想。
他从官为民役的思想认识出发,坚决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在《非国语·命管篇》中提出以“才”不以“姓”的选官原则,不论择嗣,还是选官,都应以“贤且圣”为标准,明确提出应从卑贱者中选拔才德之士的主张,这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是有号召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他从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出了“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舜禹之事》)的观点。
生人,即生民,老百姓。
他曾大胆地说过,无论舜禹、也无论是曹丕,他们之所以能得天下,皆功系于人者多,即是说都是顺乎民心、合乎历史潮流的。
柳文中这些鲜明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历来引人注目。
近代学者林纾说:“柳州见解,可云前无古人”(《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
苏轼在评论柳宗元的《封建论》时说:“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东坡续集·封建论》)。
清人孙琮评论柳宗元的《封建论》是“识透古今,眼空百世。
”这里评论者虽然是就某一篇文章而做成出的评价,但诸子之论却极其精辟地概括了柳宗元议论文思想深刻、观点卓绝的总特色。
无论是他反对唯心主义天命观、鬼神论,还是著文发表意见,往往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发聋振聩。
论证有力,气势逼人柳宗元的议论文以其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形成一种不可抗御的排山倒海之势而著称,这种气势主要不是靠奔放恣肆的纵横驰说,更不是来自徒为大言的装腔作势,而是来于文章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
《驳复仇议》是柳宗元一篇著名的议论文。
武则天时,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元庆亲自杀死了仇人而后投案自首。
当时的谏官陈子昂主张对徐元庆“诛之而旌”,并要求将这种处理方式“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柳宗元写《驳复仇议》,批驳了陈子昂的意见。
他从“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出发,说明表扬是明“礼”,处死是明“刑”,“故旌与诛莫得而并焉”,不可不议曲直。
他从徐元庆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徐元庆“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对他应予表扬。
最后下结论:“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文章完全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法律制度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这些礼法条文,紧紧抓住“礼”和“刑”不可同施一人,不仅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权、惩办暴力的思想,而且说理透辟,论辩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封建论》是柳宗元议论文之首杰。
不但思想观点进步,而且论据充分,论证缜密。
自秦亡之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之争绵延不断。
至中唐,藩镇割据情况严重,分封制的谬论又开始盛行,柳宗元的《封建论》正是为此而发。
文章的主旨在论述郡县制的优越性,用事实来批驳鼓吹分封制的种种谬论。
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了形式论的特点,论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以圣人的意志为转移,为全文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正面论证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文章通过列举史实,对比利害,无可辩驳地说明:秦、汉、唐实行郡县制比周代的分封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部分集中批驳各种非议郡县制、鼓吹分封制的谬论,特别着重分析了秦亡的原因,明确地指出:“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在批评秦实行暴政以亡国的同时,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历史功绩。
第四部分总括全文,得出结论:只有实行郡县制,才能任用贤能,使国家出现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局面。
全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破有立,正反两方面对比映衬,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充分显示了论证严密的科学性。
《敌戒》是一篇一百四十多字的短文,此文观点并不新颖,前人已有论及,但其论证十分有力。
开始以夸奖的对比立论,接着举出六国的例子进行辩论,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明“敌存而惧,敌去而舞。
废备自盈,祗益为愈。
”最后得出结论:“敌存灭祸,敌去招过,有能知此,道名大播。
”讲清了敌存、敌去的辩证关系,有理有据,步步近逼,文虽短小,但雄辩有力。
构思新颖、结构严谨构思新颖、结构严谨可谓柳宗元议论文别具一格的特色。
构思与立意有关,但立意并不等于构思。
立意是否新颖,这主要是作者的见识和思想高度的问题,而构思是否新颖,则主要是表达技巧的问题。
如《捕蛇者说》一文,作者所表现的是反对繁苛赋役的主题,这是从孔子提出“苛政猛于虎也”之后,历代特别是唐代许多诗文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但柳宗元没有落入前人的旧套,他巧妙地选取了永州人捕蛇顶租的素材,通过蒋氏祖孙三代捕蛇的不幸遭遇,通过捕蛇者及其乡邻的鲜明对比,又用自己对“苛政猛于虎”这一说法的先疑后信,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不但令人信服,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构思的新颖,结构之严谨。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的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文章其义不在贺人失火,而在于揭露科场和官场上的黑暗内幕,对怀才不遇之士表示同情。
水火无情,失火遭灾,乃大不幸之事,而题目标以“贺”,这本身就“奇”。
文章开头写自己获悉友人家失火后由骇而喜的心理变化过程:“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儲。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
若果荡然泯然,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紧接着,作者才郑重其事的解释自己更“吊”为“贺”的理由:一从王参元本身说,他出身于贵族,虽有才,但因其家富钱多,故为好廉名之士所避忌,不愿与之交往,使其因积货而累其才;二从作者自己说,自己早与王参元相识,也曾在朝中为之延誉,但总怕扬人善而受谤。
这次王参元家失火,家产荡然无存,人们自可毫无顾忌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
这样的构思有谁想得到?再如《种树郭橐驼传》一文,其主旨在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辩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可谓“巧”矣!至于《桐叶封弟》一文被后世誉为“此等文并严谨,移易一字不得”(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柳柳州文钞》)。
“篇中计五驳,凡文七转,笔笔锋刃,无坚不破,是辩体中第一篇文字”(林云铭《古文析义》)。
此等赞誉,柳宗元的议论文确当之无愧。
不论是象《封建论》那样的长篇,还是像《桐叶封弟》、《敌戒》这样的短制,作者都能巧于构思,严于组织,使作品各极其妙,具有不寻常的表现力。
手法多样,活泼生动文章的表现手法与构思有着直接的关系,往往是精巧的构思会带来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像《捕蛇者说》,这篇议论文主要是通过蒋氏的叙说,展示了当时的永州六十年间的社会生活面貌,于叙事之中夹杂有精彩的具体描绘,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封建论》则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比映衬的手法,把道理讲得充分、透辟。
《永州铁炉步志》又主要运用比喻、类比的手法,作者用铁炉步(步即渡口)的名不副实来类比喻当时某些人的名不副实,巧妙地抓住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大做文章,大加发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
《种树郭橐驼传》则是运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传奇小说式的虚构来进行议论。
《设渔父对智伯》一文,又主要运用了寓言的笔法,文章用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无限制地兼并掠夺土地的故事来说明依仗自己的力量而贪得无厌、最终导致灭亡的道理,讽刺那些拥兵割据、野心勃勃的藩镇,寓言中套寓言,奇思异想,层层深入,让人感到新意迭出。
由于柳宗元的议论文形式不拘,手法多样,有时甚至是嘻笑怒骂,尖刻犀利,皆成文章,因此,他的议论文也就显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用刘大櫆评价韩文“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
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论文偶记》二十二)来评价柳宗元的议论文照样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柳宗元的议论文,内容广泛,思想深刻,论辩透辟,感情强烈,手法多样,文字简洁,形成了他特有的犀利、雄深、俊洁的风格。
韩愈评柳宗元的文章,说他“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见刘禹锡《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
但更为恰当的评价,恐怕是用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的几句话:“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柳宗元其人如此,其议论文亦如此,不愧为一代文豪。
柳宗元散文研究| [<<][>>]本世纪上半叶并未产生多少对柳宗元散文作通论研究、整体评价的文章和专著,仅有的几篇论及柳宗元散文的文章也是或着眼其山水游记、或专论其小说文学的。
五六十年代,学界开始出现了一些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柳宗元散文成就的文章,如黄云眉的《柳宗元文学的评价》、刘大杰的《柳宗元及其散文》、振甫的《柳宗元的散文》、唐艮等的《试论柳宗元散文的思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