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伦理以及案例分析

媒介伦理以及案例分析

大纲解析:第一节:新闻传播伦理传媒报道中的伦理困境(P4)(一)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1.伦理困境:在狭义的角度也被称为“道德悖论”或“道德冲突”,是指陷于几个道德命令之间的明显冲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项,就将违犯另一项的情形。

此情况下无论如何作为都可能与自身价值观及道德观有冲突。

伦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如下:①A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②B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③不过,我不能同时做A和B2.规范伦理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目的论伦理学:结果论伦理学: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该行为的结果决定。

非目的论伦理学: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其结果以外的东西决定。

如: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获得一个重要的新闻而采取暗访、欺骗的手段?依据非目的论者的理论,凡是以欺骗方式获取,在道德上通常都是错误的;但如若用功利主义理论来理解,这一切又都合乎情理。

因为新闻工作者的欺骗行为是为了公众利益。

3.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1.首先,新闻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职业;①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记者要抢新闻,抓头条,要求新闻记者无限逼近事实真相,②及时有效地进行报道和传播,但是新闻记者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不可避免有个人色彩。

③在追求真实、快速的过程中,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其次,新闻工作者进行伦理选择时具有透明性。

①没有什么人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伦理抉择。

虽然所有的专业人士都会不时地犯一些伦理过失,但是只有新闻工作者有这个勇气或者说不得不将这些过失公之于众,当那些伦理抉择错误时,公众的反应既迅速又苛刻。

3.最后,追逐经济利益使新闻工作者的伦理观念淡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开启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模式1.新闻伦理困境的表现①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他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

②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对当事人的关怀之间存在着冲突。

③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与真诚、信守承诺之间存在着冲突。

④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保护司法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

2.媒介伦理的原则1 生命至上原则首次人的生命本身是珍贵的。

其次,既然生命本身就是宝贵的,那么任何一个享有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那么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①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传媒和记者所孜孜以求的职业精神、专业主义②传媒伦理不仅要求生命至上,更应该平等地关爱每一个生命,实现效率至上到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③尊重生命的伦理原则,尊重人、不伤害人、有益于人,公正对待人等。

2 真实性原则3 最小伤害原则4 善意原则5 良知原则新闻采访中:捍卫事实与真相,敢于说真话,揭示真相,敢为天下先新闻报道中: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防止血腥、暴力、淫秽色情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3.伦理抉择的基础理论1 休谟法则哲学史上,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最先提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或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即“休谟问题”。

休谟对此提出了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哲学法则,即著名的“休谟法则”——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

也就是后人所说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一条“二歧鸿沟”,这个二元论哲学结论对后世哲学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休谟一生的主要学术方向侧重于“价值”领域,其代表著作《人性论》讨论理性、情感与道德。

2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一种美德,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应该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道。

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定程度上的这种中庸的原则是新闻传播的公正性,①既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秉持的“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避免走极端,②也包括新闻传媒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3 康德的“绝对命令”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康德的绝对命令告诉我们:①大众传媒和传媒人要有社会责任和良心,要真实而公正的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

②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做社会和公众的耳目喉舌③要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

④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⑤要发挥传媒的社会监督作用,做“社会监视器”和“环境检测者”4 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是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综合;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为恶。

5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1971年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意思是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是,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之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他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此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

6 “仁爱”理念从中国古代的墨子,到西方基督教等对“爱”的道德概述,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从本能出发,然后波及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或与之相关的事物。

7.效益主义即功利主义原则。

最早由边沁提出,经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进一步完善,效益注意原则,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记者首先要尽可能谨慎的估量每一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或价值,问一问这种选择将会对社会带来多少好和不好的影响。

8.多元价值理论现代哲学家威廉·戴维·罗斯认为,总有一种以上的伦理价值观同时在我们的伦理抉择中“竞争”优势地位。

与只提倡一种终极的价值观念的康德、边沁和密尔不同,罗斯的多种责任概念允许伦理抉择者对于一种情况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和考虑,但是这不会降低遵守某些规则的价值。

显见义务实际义务9.社群主义社群主义理论使新闻工作者能够理解自己所属机构的角色,即新闻事业不能与政治和经济体制截然分开,因为它是其中的一份子。

4.新闻伦理的抉择模式(P13)1.博克模式2.波特方格3.罗尔斯无知之幕(二)新闻传播伦理现象评析1.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①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甘惜分: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的新闻。

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他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费。

黄瑚:有偿新闻,就是新闻从业人员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活动。

②有偿新闻的现状和规范现状:编辑部与经营部没有分离,把一些经营业务作为编辑记者的考核业务。

孙旭培:腐败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过,发生在传媒领域的腐败比在其他领域的后果更加严重,因为他让人感觉什么都不能信任。

规范:有偿新闻是一种违法行为,一直以来都为我国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所明令禁止。

③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1.有偿新闻产生于我国的社会环境有关(河北蔚县矿难瞒报事件,体现了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官员对上负责而非对下负责的制度有关)2.有偿新闻产生于我国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有关就媒体自身环境来说,媒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善是有偿新闻产生的一大原因。

良好的管理体制能从内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其中就包含了对有偿新闻的约束。

3.有偿新闻出现于与记者的职业素养有密切的关系。

4.有偿新闻作为一种有效地传播方式,可信度更高,成为企业选择的宣传方式。

④有偿新闻的危害性1.首先,个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大搞有偿新闻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轻则收到良心和社会的责备,重则收到法律的惩罚。

2.对整个媒体行业带来的恶劣影响。

有偿新闻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真实一旦丢失,新闻业所谓的“无冕之王”“社会瞭望者”的光环退去,受众不仅会对个体的新闻工作者而且对新闻业将是一个灾难。

3.有偿新闻对整个社会极具危害性。

对于新闻传媒业的不信任将蔓延至其他行业,从而使公众的社会信任降低。

同时,很多人会以这些搞:有偿新闻的记者行为为学习的榜样,最后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不正。

⑤遏制有偿新闻的对策1.坚持不懈地反对有偿新闻,加强新闻法制建设。

2.完善媒体的管理体制,加强处罚力度。

3.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2.新闻真实与虚假新闻①虚假新闻现象1.假新闻: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2.失实新闻:具有事实依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可分为一般失实新闻和严重失实新闻,或者分为部分失实新闻和整体失实新闻。

又可分为故意失实新闻和非故意失实新闻。

②分析近几年的虚假新闻,主要传播特点有以下几种1.造假技巧越来越高,使人难以分辨真假2.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引起轰动效应3.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4.网络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主要源头和传播途径③虚假新闻典型案例介绍以及评析纸做的包子事件④维护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的对策1.媒体机构加强管理,行业加强自律2.健全法律法规,鼓励受众监督3.个人要加强媒介素养和法律素养。

3.传播媒体与隐性采访①隐性采访陈力丹:是指采访者不将真实身份告诉被采访者或者只告诉真实身份但不告知采访意图的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介入式采访:记者假扮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采访: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

介入式采访,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非介入式暗访可以适当采用,但要依情况而定,不能滥用。

②隐性采访盛行的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始,隐性采访开始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广泛使用的采访方式。

1.隐性采访最大限度逼近事实真相2.隐性采访能更好地实现舆论监督3.隐性采访能极大地刺激受众好奇心,提升媒体关注度4.媒体对隐性采访方式的推崇。

③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2.减少道德伤害原则3.公共利益原则4.最后选择原则5.暗访与明访想结合的原则隐性采访获得的信息容易单面化和片段化,所以,注意条件允许,记者在隐性采访之外还需要公开采访,从而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④隐形采访应注意的问题1.对于被采访对象隐私的保护媒体使用隐性采访注意不要对细节过多披露,新闻工作者应更为细心,对报道的处理需要更为谨慎。

4.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①媒介审判魏永征教授对于媒介审判的定义: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