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6)择善而从(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9)岁寒松柏:(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 学而不厌:(12) 诲人不倦:(13) 不耻下问:三、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默而识之。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名句默写:(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0)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3)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5)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四、简答题1、在第三则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句话?请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答: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这句话在为人处世方面历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强人所难,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例如,我们需要干净整洁的环境,讨厌污染。
那么,我们就要严以自律,不做损害环境的事情。
中考经典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 识(zhì):记住。
② 厌:满足。
③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 及:赶上,追上。
⑤ 鄙夫:鄙陋浅薄的人。
⑥ 亡:指不知道的东西。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3分)(1)【学】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2)【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3)【诲】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4)【知】是知也/日知其所亡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2分)4.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2分)5.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2分)6. 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4分)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8.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 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3分)10. 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3分)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
(15分)[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12. 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1)诲女知之乎?(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13. [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1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15.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答:(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四、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③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