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试题一、填空1、《论语》是 ____________ 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记录。
孔子,名 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____ 家,是 ________ 家的创始人。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 ,”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5 、子曰:“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学而》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学而》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 ,可以为师矣。
”《为政》8、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9、子曰:“ 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雍也》11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述而》12、子曰:“三人行,。
,”《述而》[来源: 学,科,网Z,X,X,K]13、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子罕》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子罕》15、子夏曰:“,,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感知与品味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4、孔子在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中最赞赏的是哪个层次?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看法。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三、词语解释(一)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 )( ) 2 、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 ) 4 、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 )()( )6 、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 )7 、传.不习乎() 8、 三 十 而 立.( ) 9、 四 十 不 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 ) 12 、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 )( ) 15、人不堪.其忧( ) 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 )( . .. .)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 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 )() 26 、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 ( )28 、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四、课内文言文阅读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 、 匹夫不可 / 夺志也?B 、 择其/善者 /而从之。
C 、 学而不思 / 则罔。
D 、 逝者 / 如斯夫,不 / 舍昼夜。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博学而笃志( )②饭疏食饮水() ③传不习乎 ( )④匹夫不可夺志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解释从上面几则语录中提炼出来的两个成语。
①择善而从: _____________ ②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案一、1~15 略二、 1.分析:本文的第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即: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和思要结合起来。
第四——十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第四则讲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第五则讲学习知识要勤学好问,第六则是孔子自述其志,第七则讲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第八则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第九则讲要珍惜宝贵时光,第十则讲学习的重要性。
2.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生活中的“君子”,应该是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为民安其居,不依附权贵,不欺弱畏强,善待朋友,尊老爱幼,就像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选择他人的优点学习,发现他人身上的不足就让自己努力避免。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4.孔子在学习的三个层次中最赞扬的是“乐之者”。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三个层次中,虽然后两者讲的都是学习的乐趣,但“好之者” 只是一般的喜欢,程度轻,“乐之者”则是最高程度的喜欢,完全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就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主动的学习,并以之为乐。
这样的人,一定会在某种领域取得成就,也会使之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创造力和动力。
5.文中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事实求是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使自己失去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6.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温故”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所学,要时时温习,要真正的理解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证实了,掌握了,这时才可以说你已经把这门知识学到手了,二是学习要打主动仗,不打被动仗。
学过的东西要常常温习。
温习旧的,对新的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在温故的基础上通过领会贯通,通过举一反三,通过比照分析,通过联想分析,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启示,从而进入新的境界,掌握新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的人,学而无穷,学而无厌,常学常新,常有心得体会,常有独到的见解。
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的道理。
三、(一)C(“说”通“悦” ,喜悦,高兴)(二)D(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 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 表并列;D 项“习”均译为“复习” )(三)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 有朋自.远方来(从)3.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 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 三十而立.(立身,这里指能有所成就)9. 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 不逾.矩.(越过,超过)(法度,规矩)11. 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 思而不学则殆.(疑惑)14.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 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 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 于.我如浮云(对于)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 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 逝.者如斯.夫(往)(这,指河水)26. 不舍.昼夜(舍弃)27. 三.军.可夺帅也(军队)28. 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百姓)29. 博学而笃.志(坚定)30.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1)C(2)①忠实,坚守②吃③老师传授的知识④普通人(3)①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②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流走的江水呀,日夜不停。
(4)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5)孔子指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只学习而不思考或只思考而不学习的严重危害。
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努力学习,刻苦奋斗,又要善于思考,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意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