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周官_与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发展
_周官_与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发展
三 “、今日史志 ,取裁《官礼》”
章学诚由认为“艺文不合史例”是方志弊病之源而“溯源 《官礼》”从事校雠之学 ,结果则是得出了“书之存亡 ,系于史 臣之笔削者尤重 ,而系于著录之部次者犹轻”的认识 ,其方志 编纂从讨论校雠著录转而重视解决如何容纳专门性的资料 。 在这一过程中 “, 方志的著作与资料性的矛盾”尖锐起来 ,这 突出地反映在《永清县志》的编纂中 。
第三 ,以《周官》职掌各有专门明保存专门之书的重要 性 。章学诚在《舆地图序例》中说 “: 古人有专门之学 ,即有专 门 之 书, 有 专 门 之 书, 即 有 专 门 之 体 例 。”[2 ] (外编《和州志·舆地图序例·定体》) 因此 ,他批评司马迁《史记》未 承袭图为专门的传统 ,致使后代史书“图经浸失”。由此进一 步推演 ,章学诚得出了“书之存亡 ,系于史臣之笔削者尤重 , 而系 于 著 录 之 部 次 者 犹 轻”[2 ] (外编《和州志·舆地图序例·图考》) 的 认 识 。这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艺文不合史例”是方志 弊病之根源的观念 ,在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 有重要意义 。此后 ,章学诚对于方志理论的探讨逐渐由“著 录之部次”转向了“史臣之笔削”。
二 “、著录源流 ,当追《官礼》”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章学诚应和州知州刘长城之聘 , 开始编摩《和州志》,这是他主持纂修的第一部地方志 。这一 时期章学诚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他在《与严冬友侍读》一 文中说道 “: 检点前后 ,识力颇进 ,而记诵益衰 。思敛精神为 校雠之学 ,上探班 、刘 ,溯源《官礼》,下该《雕龙》《、史通》,甄 别名实 ,品藻流别 ,为《文史通义》一 书 , 草 创 未 多 , 颇 用 自 赏 。”[2 ] (卷29《与严冬友侍读》) 他说自己目前集中精神从 事 校 雠 之 学 ,撰写《文史通义》,在见识上颇有长进 。前文已指出 ,章学 诚视改革方志“艺文”为“拔本塞源”之法 ,由此“思敛精神为 校雠之学”,是符合其思想发展的逻辑的 。而章学诚钻研校
2004 年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 第二期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Apr. 2004
《周官》与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发展Ξ
何晓涛
(北京师范大学 史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5)
对于方志标题失之繁琐的认识根源 ,章学诚也作了分 析 。他说 “: 志体坏于标题不得史法 ,标题坏于艺文不合史 例”,认为“艺文不合史例”是方志弊病的根源 ,具体表现及解 决办法是 :
近世志艺文者 ,类辑诗文记序 ,其体直如《文选》,而 一邑著述目录 ,作者源流始末 ,俱无稽考 ,非志体也 。今 拟更定凡例 ,一仿班志刘略 ,标分部汇 ,删芜撷秀 ,跋其 端委 ,自勒一考 ,可为他日馆阁校雠取材 ,斯则有裨文献 耳 。[ 2 ] (卷15《修志十议》) 他认为方志的艺文志部分具有稽考当地“著述目录 ,作者源 流始末”以备“馆阁校雠取裁”的功用 ,因此应当仿效《七略》 与《汉书·艺文志》分门别类地著录 、评述当地的著述 ,而不能 仅仅是各类诗文的简单汇总 。 章学诚当时对于上述认识颇为自负 ,他自我评价道 “: 至 论俗例拘牵之病 ,此较前书为畅 。而艺文一志 ,反复论之特 详 ,是又历考俗例受病之原 ,皆不出此 。故欲为是拔本塞源 之论”,[2 ] (卷15《修志十议》) 自认为从“艺文志”入手是切中了方志 弊病的根源 。
章学诚在《与严冬友侍读》一信中就自称他的校雠之学 “上探班 、刘 ,溯源《官礼》”,在《和州志·艺文书序例》中对此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夫文字之原 ,古人所以为治法也 。三代之盛 ,法具 于书 ,书守之官 。天下之术业 ,皆出于官师之掌故 ,道艺 于此焉齐 ,德行于此焉通 ,天下所以以同文为治 。而《周 官》六篇 ,皆古人所以即守官而存师法者也 。 ……三代 而后 ,文字不隶于职司 ,于是官府章程 ,师儒习业 ,分而 为二 ,以致人自为书 ,家自为说 ;盖泛滥而出于百司掌故 之外者 ,遂纷然矣 。书既散在天下 ,无所统综 ,于是著录 部次之法 ,出而治之 ,亦势之所不容已 。然自有著录以 来 ,学者视为纪数簿籍 ,求能推究同文为治 ,而存六典识 职之遗则 , 惟刘向 、刘歆所为《七略》《别 录》之 书 而 已 ……夫欲辨古书正伪 ,以几于知言 ,几于多闻择善 ,则必 深明 官 师 之 掌, 而 后 悉 流 别 之 故, 竟 末 流 之 失 。[ 2 ] (外编《和州志·艺文书序例·原道》) 这里 ,章学诚指出了艺文志 (书) 的“著录部次之法”是不得已 而出现的 ,在此之前有一个反映在《周官》中的“以同文为治” 的时代 。因此 “, 著录部次之法”考辨学术的源流就必须上溯 《周官》。只有明晓《周官》的职掌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后世学 术的发展流变及其利弊得失 ,由“溯源《官礼》”以及由此引发 的对《周官》的重视对于章学诚《和州志》的编纂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 第一《, 和州志》序例多溯源《周官》。检点章学诚所修 《和州志》各篇序例 ,我们可以发现 ,多数序例开篇都是从《周 官》的职掌讲起的 。比如 《, 皇言纪序例》“: 《周官》,外史‘掌 四方之志’。又‘以书使于四方 ,则书其令 。’”《官师表序例》: “《周官》,御史‘掌赞书 ,数从政’。”《选举表序例》“: 《周官》, 乡大夫‘三年大比 ,兴一乡之贤能 ,献书于王 。王再拜受之 , 登于天府’,甚盛典也 。”《氏族表序例》“: 《周官》,小史‘奠系 世 ,辨昭穆’。”这样的写法当是有意的行为 ,是“著录源流 ,当 追《官礼》”[2 ] (外编《和州志·艺文书序例·家法》) 的思想在方志编纂上的 实践与推广 。校雠之学的“著录部次”之法不仅是对于书籍 的 著 录 , 更 是 为 了 “ 辨 章 百 家、 通 于 大 道”[2 ] (外编《和州志·艺文书序例·家法》) 。因 此 ,“著 录 源 流 , 当 追《官 礼》”的原则在章学诚的方志编纂中就不仅仅限于《艺文书》, 而是将其扩大到了史志的各种体裁体例中 。这一点在章学 诚此后的编纂的方志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 第二 ,以《周官》“同文之治”论述史志艺文书的功用 。章 学诚说 “: 文章散在天下 ,史官又无专守 ,则同文之治 ,惟学校
关键词 :章学诚《; 周官》;方志 中图分类号 : K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8332 (2004) 02 - 0063 - 04
章学诚 (1738~1801) 是清代杰出的方志学家和卓越的 史学理论家 。章学诚一生主修 、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 , 并撰写了大量的志评著作 。修志的过程也是章学诚史学理 论逐步成熟的过程 。在这方面 ,仓修良 、张长明 、乔治忠等学 者都有很重要的阐述 。乔治忠特别指出 “: 如何在方志中立 ‘书’(或考) 是章学诚不断探索的问题”“, 方志的著作与资料 性的矛盾 ,在《永清县志》的编纂中尖锐起来 ,给章学诚造成 极大的困惑”;而在编修《亳州志》时确立了方志立三书的义 例 ,解开了这一困惑 “, 同时还因此总结出学术分为‘著述’和 ‘比类’的史学创见”。[1 ]方志是传统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 究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可以看出他的经学的思想影响 。本 文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考察《周官》对于章学诚方志编纂思 想的发展演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意义 。
师儒得而讲习 。州县志乘得而部次 ,著为成法 ,守于方州 ,所 以备车酋轩之采风 ,待秘书之论定 。 ……向令方州有部次之 书 ,下正家藏之目 ,上备中秘之征 ,则天下文字 ,皆著籍录 ,虽 欲 私 锢 而 不 得, 虽 欲 伪 造 而 不 能, 有 固 然 也 。”[2 ] (外编《和州志·艺文书序例·例志》) 三代之后官师不能合一 《, 周 官》的“同文之治”就只能体现在儒生的讲习之中 ,因此著录 儒者讲习之作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而在这个方面 ,州县 志乘的艺文书可以“下正家藏之目 ,上备中秘之征”,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性 。
摘 要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 ,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 , 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 ,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对《周官》有关问题的认识密切相 关 ,对于《周官》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促成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
《永清县志》于乾隆四十四年 (1779) 修成 ,是章学诚所修 方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 。章学诚后来对这部方志的评 价是 :“颇 恨 芜 杂”[2 ] (卷9《又与永清论文》) 。造 成《永 清 县 志》“芜 杂”的原因是章学诚对于方志的性质定位摇摆不定 ,没能处 理好方志书志部分的著作与资料性的矛盾 。
一 “、志体坏于艺文不合史例”
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参与纂修《天门县志》是章学诚修 志生涯的起点 ,他早期的方志编纂思想也集中反映在这一时 期撰写的《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 书》《、修志十议》等文章中 。
章学 诚 在 这 一 时 期 已 经 形 成 了“志 乃 史 体”[2 ] (卷15《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 的观点 。他指出方志体裁应 以 “外纪”“、年谱”“、考”“、传”四体为主 。这一设想实际上是对 于纪传体正史的模仿 。以《史记》《、汉书》为标准 ,章学诚认 为当时一些州县志书的“考”体“失之繁碎”。他说 “: 今之州 县志书 ,多分题目 ,浩无统摄也 。如星野 、疆域 、沿革 、山川 、 物产 ,俱地理志中事也 ;户口 、赋役 、征榷 、市籴 ,俱食货考中 事也 ;灾祥 、歌谣 、变异 、水旱 ,俱五行中事也 ; 朝贺 、坛庙祀 典 、乡 饮 宾 兴 , 俱 礼 仪 中 事 也 。凡 百 大 小 , 均 可 类 推 。”[2 ] (卷15《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章学诚指出应对方志的标题加 以适当的裁并 。
与此相联系 ,章学诚在《田赋书序例》中指出 “: 自划土制 贡 ,创于《夏 书》; 任 土 授 职 ,载师物地事及授地职 。详 于《周 礼》,而田赋之书 ,专司之掌 ,有由来矣 。”如何保存有关田赋 的资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说 “: 然而一代浩繁 ,史官之籍 有所不胜 ;独州县志书 ,方隅有限 ,可以条别诸目 ,琐屑无遗 , 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 。”[2 ] (外编《和州志·田赋书序例》) 包括田 赋在内的档案资料因其重要价值而需要保存 ,但要由“史官 之籍”即国史来承担这一任务是不现实的 ,而方志则由于其 记载范围的有限性 , 在这一方面可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 给”。因此 ,如何使方志“琐屑无遗”地容纳各种专门性的资 料以及这是否与“志乃史体”相冲突就成为章学诚编纂方志 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