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行文通则为了保证我省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此通则。
黑龙江省三级志书均以此遵照执行。
一、书名体裁结构层次标题小序(一)书名:第二届省志名称为《黑龙江省志》(1986~2000年)。
内设综合(总述、大事记、人物志)、各分志、附录,均按卷排列。
各卷一般由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书名为《黑龙江省志·××志》。
出版印刷时,凡一卷志书由多部分志组成的,封面和书脊上同时标出该卷的名称和书中部分志名称。
续修市(地)、县(市)、区志也不在书名上出现"续修"字样,而依省志式样,分别在《××市志》、《××地区志》、《××县志》之后标明(1986~2000年)。
部门志、行业志冠以行政区域名,城郊区志冠以市名,如《黑龙江省铁路志》、《哈尔滨市道里区志》。
书眉:志稿印刷成书时,省志及市(地)、县(市)、区志单而码书眉排篇名,双页码书眉排书名。
(二)体裁:志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对前志的纠误补遗可设专章,也可在附录中记载。
(三)结构层次:省志由若干分志组成,各分志按篇、章:节、目排列;市(地)、县(市)、区志,一般也按篇、章、节目排列,目亦可用条目体排列。
(四)标题:篇章节目均以事名题。
名称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加修饰语,不宜过长。
标题前冠以次第序号。
序号用汉字表示,如第四章、第七节;可以用一、二、三、四标示,如目下还列子目,则视等级不同,用(一)(二)(三)(四),1.2.3.标示.(五)小序:省志分志和市(地)、县(市)、区志的篇、章下可设无题小序;节下一般不设。
设与不设,应看内容与行文需要,灵活掌握。
二、图表照片志书的图、表、照片,选择要精,使用要准。
书前的图、照片为插页,其余的图、表、照片要随正文走,与文字内容互相照应,不要集中于篇、章、节后面或其它地方。
示意图和照片不编号,但须配有简洁、准确的说明。
清绘的图样和照片,应单独存放,而在文稿上贴复制件或注明位置。
(一)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如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与示意图等,凡绘有国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地图测绘部门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
物产、资源图等应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
凡地图均须经省测绘局审定。
(二)表,志书中表的表题、表号、单位要齐全,画法要规范。
表号的编法以篇为单位,依次排列。
如第一篇第三个表,写为"表1-3",依此类推。
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如"效率"中的“%”,"时间"中的"年"等),数字要准。
(三)照片,分为文前彩照(也可不是彩照)和文中插照。
文前彩照选择的标准是:1.和本地、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2.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本地、本专业的情况;3.能反映本地、本专业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
文中照片数量不限,以增强直感,充实正文,达到图文并茂为准。
三、时间表述(一)从中华民国起一律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以全称。
如"1997年",不写成"97年"。
日伪政权年号一般不标出,如需标出时,要加"伪"字3如1944年(伪康德11年)。
(二)中华民国以前年份用历史正称,即书写朝代年号,在括号内夹注公元纪年,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四、名称称谓志书中名称、称谓的使用,要注意书写规范、准确、前后一致。
(一)、名称的书写1.全称和简称。
各种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
如全称过长,可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已经流行,同时又不产生歧义的简称,以便后文使用。
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注明后可简称"省政府"。
但"黑龙江"不能写成"龙江"以免与"龙江县"混淆。
一些词难达意的简称,即使已成口语,也要改用全称,如"文革"要改为“文化大革命”。
2.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面貌,对不同时期的国家、机构、职务、地名等,均以当时名称为准,不以今称代替,如"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国家,中间还有一段"独联体"时期,记述时一定要掌握好其时间界限。
在使用有汉名的俄罗斯地名时,须注明汉文名,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在使用古地名时,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今地名,如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市)。
3.在使用行政区划或机构名称时,要注意名称的演变。
如何时称“市”,何时称"厅",何时称"总公司"等。
4.凡外国的国家、地区、人物、党派、机构、报刊等名称,均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
如无新华社的译名,须在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注明其外文原名(用印刷体书写),并在上下文中保持中文译名的一致。
(二)称谓的书写1.称谓一律用第三人称书写,不用"我省"、"我市"等第一人称。
2.各个时期的机构官员或负责人名称,应直书其名,不冠褒贬之词,不加“同志”、“先生”之类的称呼。
为反映历史事实,必要时可加职务。
五、数字运用统计数据多数来自国家统计部门汇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
志书应尽可能选用原始报表的数字资料,做到准确无误。
业务部门管理的数据,则应以业务部门的统计为准。
数字使用要准确,上下文、正文与表之间的数字不能互相矛盾。
凡统计数字,一般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应遵照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
(一)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
如公元前8世纪,20世纪80年代,公元前209年,公元86年,1931年9月18日,4时20分,下午4点;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鲁迅(1881~1936年)。
2、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也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41 302、-125.03、1/16、4.5倍、34.05%、4.5‰、3:1、1736.8万公里、4 000克、12.5平方米、21.35元、48岁、10个月、-17℃、0.56安培、60多万公斤、21/22次特别快车、8341部队。
3、代号、代码和序号中的数字,如国办发〔1998〕3号文件、ISBN7-303-04761-X、HP-3000型电子计算机。
这也包括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
(二)书写阿拉伯数字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凡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要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位伯数字的位置。
如4 672、21 438 513。
2.凡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千克、千米、千瓦、光赫等法定计算单位中的词头不在此例)。
如345 000 000公里可写为3.45亿公里或34 500万公里,不能写作3亿4 500万公里或3亿4千5百万公里。
3.用阿拉位数字书写的一个多位数不能移行。
(三)数字书写时应当用汉字的:1、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
如十滴水、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三世界、“八五”计划、五省一市,第一书记、某部五连二排六班、相差十万八千里。
2、相邻的两个数并列连用表示的概数和带“几”字的概数。
如二三米、三五天、七八十种、十之八九、十几。
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3、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朝代纪年)。
如正月初七、丙寅年十月十五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
4.星期几,如星期六。
六、符号代号度量衡行文中的数量符号,物理量符号及其他符号、代号,应分别符合国家的有关法令和规定,并保持前后一致。
计量单位的叫名称、符号书写规则,都符合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的规定。
(一)度量衡单位,要按标准的公制使用。
除公斤、公里、公顷以外的“公字号”单位都应停止使用,如长度中的“公尺”、“公分”,应分别改为“米”、“厘米”;面积的“公亩”应改成百平方米;重量中的“公分”、容量中的“公升”、应分别改为“克”、“升”。
市制一般不用,必要时可用"亩"。
(二)历史上的旧计量单位和外国计量单位,如“斗”、“石”,英制的“哩”、“码”、“磅”;日制的“坪”、“町”;俄制的“普特”、“沙绳”等,在引文或叙述当时历史史实时可以使用,但要做出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释。
温度应采用摄氏制,不用华氏和列氏制,如历史记载中用华氏和列氏制,可照录,然后注明相当的摄氏度数。
(三)在行文中,不得文字和符号交互使用,如前面写成30℃,后面写成三十摄氏度,应前后统一。
当使用计量单位符号时,前面的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120m、500km等。
七、注释引文行文中的注释,是对引文、辅文和需要加以说明的专用名词、特定事物的必要解释和说明。
引文的使用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增强志书的资料性。
(一)志书的注释主要采用页未注(脚注),对句中个别词语作简单注释,可采用括号注。
1.页末注:对整句作注释,或注释内容复杂,文字较长,一律采用页末注。
首先在需要作注的词语的右上角标出加圆圈的阿拉伯数码(如①②③等),然后把要说明或解释的内容按标注数码顺序写在当页最下方,并用条界线(注线)将其与正文隔开。
几处注释同一出处者,可合并为一条注,如"①④《黑龙江志稿》卷二十。
"2.括号注:括号紧随该词语之后。
如括号注在该句最后,那么标点符号要点在括号后面。
如"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方拱乾因南闱科场案,被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
"。
3.图、表中的数字、符号或其他内容需要注释时,可在标注对象右上角作一星标"*",注释的内容,可直接写在该图、表下边。
如图、表下边已无空隙,可采取页末注的形式处理。
同一图表中若有两个以上地方需要作注时,要依次用不同数量的星标来区分。
(二)引文应直接引用原著,尽量不转引;如找不到原著,不得不转引时,一定要注明引自何书何文。
使用时要核实清楚,忠于原文,不许擅改。
原文错字也要照录,可在错字后面用[]标明正字。
引用文献必须根据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进行编排。
1.引用文献如为专著,其著录格式为:主要责任者,其他责任者(供选择)、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文献如为期刊中的文章,其著录项目和格式为:主要责任者、题名、期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