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与基本答题模式改好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与基本答题模式改好

文中没有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文章的论 点。
• 5)、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
• A 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 向。
• B 观察论据,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所 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 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2、 论据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 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注• 意例句形式、字数、要求等。)
(3)补写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还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例,同时, 表述事例要准确,千万不能胡编乱造,张冠李戴。 (一般选用名人事例,有时也可选用凡人事例)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 ①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 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 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 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 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 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 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 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 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 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 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 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 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 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 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 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 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 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 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 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 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 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 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 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 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5)对比式
四、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 严密性 鲜明性 生动性
简练 扼要
五、议论文论证方式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 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2、驳论。 ——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 程。驳论的方式有三种:
A、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 B、通过驳倒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 点的 C、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 点的。
来分析论述。
3)、论据间的关系:
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
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补写事实论据。 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 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3、论证:
定义:
论证: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 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
示例二:写字潦草;
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
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常见考题:
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 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 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古今中外的事例,
现实中的现象,自己的经历, 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1)、类型
道理论据:
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 名言、原理、定理等。
•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 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 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 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 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 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 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 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 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 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 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 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 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 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 学到本领。
•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 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 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 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 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 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 结果。
B 常见考题: 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列举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
了 ·· 的观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引····名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 证了·· 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把 ····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 了·· 的观点,易于接受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将 ···· 和···· 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 述,突出强调了·· 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引用论证: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
六:议论文首段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 (2)作为论据,证明、、、这一论点。 (3)增添文学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和 接受 (5)摆出错误的论点或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 立靶子。
七: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论点,提出…… 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5)、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 或思考某个问题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 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他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
a、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 心论点;
b、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2)、论点的特征:
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 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
• 答: 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
语文的好习惯。 •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 A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有些人学习语文

急于求的成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 B 接着以 学游泳;为例,论证了
• 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的惯观点。
八:议论文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文 (2)总结论上文 (3)承上启下
九:议论文论证思路
格式为:
首先通过……提出....观点,然 后列举……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 最后得 出………的结论
•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 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 层) 含义; (2) 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 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 要考语言的 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 常见考试题目是: • 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 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 1)、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答题方法:这是… …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 … (论点,如有分论点则写分论点,否则写中 心论点)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作用)
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
A 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 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B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C 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
程都是多余的。 D 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
•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 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 答: 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
•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
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分)

答:示例一:课外阅读;
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
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
• A 明确表述式: 在文中可以找到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
子。 有四种常见提出方式:
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
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 有的文章是叙述现象后稍加分析提出论点; 有的是在摆出对方错误观点分析否定后提出的中心
论点。 B 归纳、概括式:
中考议论文常见考点及基本答题模式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 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 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 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
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1、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 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它是议论文的灵 魂。
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
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三、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