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金云如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三册。
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二、目标预设: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2.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课文flash配乐朗诵等)2.狐狸乌鸦图片及头饰。
3.板书卡片。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播放故事。
2.提问:故事里讲了谁和谁的事?(生回答后相机贴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3.揭示课题(相机贴出课题卡片),齐读。
(二)分段导读,理解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齐读。
(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2)提问:这一段讲了狐狸在干什么?(生答后师快速画出简笔画:狐狸在找吃的)狐狸在哪儿找吃的?(答后画出树林)它来到了什么地方?(答后画出大树)它看到了什么?(答后依次画出乌鸦和它嘴里的肉)(3)指名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段完整的话。
2.导读第2—5自然段。
(1)细读第2自然段。
①过渡:狐狸正好在找吃的,看到肉,它有什么样的反应?(生回答后师在刚才画的狐狸上添画几滴口水)什么叫直流口水?请一个同学来表演“直流口水”的样子。
“直流口水”说明这只狐狸怎样?那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小组讨论后汇报。
(读出尊敬、问候的语气)这时,狐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指名回答。
②狐狸这么想,于是它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
(贴出板书卡片:您好吗?)狐狸可真狡猾,它怎么样就想出了办法?(板书:眼珠图)它是怎么称呼乌鸦的?“亲爱的”“您”一般用在对什么人的称呼上?如果去掉行吗?狐狸为什么要这么称呼乌鸦?它是真的尊敬乌鸦吗?狐狸的话应该怎么读呢?(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③乌鸦的反应怎样?(贴出板书卡片:没有回答)乌鸦为什么没有回答?它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2)自学第3—5自然段。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我认为必须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监控自己的阅读活动的习惯。
)①过渡:狐狸第一次没骗着乌鸦的肉,它有没有继续骗呢?一共骗了几次?请小朋友们到学习小组里和小朋友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第3—5自然段。
小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不理解的也可以提出来。
(多媒体出示学习内容和相关问题)相关问题:1.接着,狐狸又骗了几次?有没有骗着?2.第2次狐狸是怎样骗的?乌鸦有什么样的反应?3.第3次狐狸是怎样骗的?乌鸦有什么样的反应?②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③检查汇报。
(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下列内容的检查)a.接着,狐狸又骗了几次?b.第2次,狐狸是怎样骗的?它脸上表情怎样?(板书:笑脸图)为什么要赔着笑脸说?它是怎样说?这回称呼是什么?向谁问好?(贴出板书卡片:您的孩子好吗?)它是怎么想的?狐狸的话应该怎么读?(亲切、关爱的语气是,声音略高于第一次)乌鸦上当了吗?(贴出板书卡片:看了一眼,还是没有回答)它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名表演乌鸦这次的反应。
为什么乌鸦会看了一眼,还是没有回答?它心里是怎么想的?c.第3次,狐狸又是怎样骗的?开口之前,它先怎样?(板书:尾巴图)指名学生表演这个动作。
狐狸为什么向乌鸦摇摇尾巴?举例:狗向主人摇尾巴。
这次,狐狸一共说了几句话?(贴出板书卡片:羽毛漂亮嗓子好听)这些是真的吗?乌鸦羽毛漂亮吗?和麻雀比起来呢?乌鸦嗓子好听吗?谁听过乌鸦叫的,站起来学学。
狐狸真的想听乌鸦唱歌吗?狐狸的这段话应该怎么读?(赞美的语气)这一招灵吗?这一次,乌鸦的反应怎样?乌鸦听到狐狸奉承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贴出板书卡片:非常得意,唱了起来)“哇”要怎么读?(延长,读出得意的样子)肉掉下去了,乌鸦的表情怎样?观察课件的演示,回答。
乌鸦心里是怎么想的?小朋友觉得这只乌鸦怎样?狐狸表情怎样?它是怎么想的?(设计意图:这段中,通过对狐狸的语言分析,可以看出狐狸心里的想法:想方设法骗取乌鸦嘴里的肉;通过对乌鸦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乌鸦心里的想法:愿听好话,虚荣心强。
所以,我多次设计了“狐狸、乌鸦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想象思维的训练点。
如:“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心里会怎么想的?”“乌鸦听到狐狸问候它的孩子,会怎么想?”“乌鸦听到狐狸赞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动听,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启发学生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地说。
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强化了读的训练。
而且在训练中注意了训练的层次性和广泛性。
另外采用启发学生丰富想象,大胆说话的方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量的训练。
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对课文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因此就达到了发展语言与智力,培养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隐性教学目标。
)4.导读第6自然段。
(1)得到肉,有没有留下来听乌鸦唱歌?而是怎样?(2)“一溜烟”是什么意思?(三)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总结。
(1)对照板书总结狐狸的三次骗话及乌鸦的不同反应。
(2)齐读课文。
2.表演故事。
(1)刚刚你们读得很不错,但我想,要是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表演出来就更好了,想不想试试?每个小组同学自己分配好角色,充分利用身边的道具,老师提供头饰。
先在位置上练练,待会老师要请几个小组上来比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像!(2)各小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演故事。
(3)请两组上来表演。
(4)评议。
第1组演后,请大家评评,演得这么样?第2组演后,问乌鸦,这时,眼睁睁得看着狐狸叼走你原本准备给孩子吃的肉,能说说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吗?问学生:如果你是乌鸦,这时,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理解,不一定要机械地简单地背诵才行。
我采用这种表演的形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又可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把两个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可见,他们对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心理特点已完全掌握。
)(四)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学了这篇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出示口头填空: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
(五)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多媒体出示几个情境(陌生人百般奉承想骗学生上当类似情境),让学生辨析。
结论:不能爱听陌生人的奉承话,否则容易受骗上当。
(设计意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为了进一步理解寓意,检查学习效果,我随意了抓取了生活中几个常见的镜头,让学生晓之以理,并导之以行。
)(六)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乌鸦的肉被骗走了,她会怎么想,怎么做?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走了,钻进洞里以后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后乌鸦还会上当吗?以“乌鸦的肉被骗走了”为开头,编一段小故事。
乌鸦的肉被骗走了, 。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主动。
在学完全课后,我设计这样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续编故事,让他们能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让他们能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附:板书设计狐狸和乌鸦眼珠图 您好吗? 没有回答笑脸图 您的孩子好吗? 看了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尾巴图 羽毛漂亮 嗓子好听 非常得意,唱了起来五、 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作为第二课时,我采取的教学设计是:一、整体入手,全面安排,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在备课时,我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在分析课文的同时插入对学生听说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训练的设计,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适时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和学是一对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习,只有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发展了个性、培养了情感,教学活动才能算是成功。
课堂教学的效益体现,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在于他们积极思维的程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比如,在导课时,我让学生一边听优美的课文配乐朗诵,一边欣赏有趣的flash动画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学生较轻松地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感知教材,理会课文大意。
接着,我便按自然段进行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揭示寓意。
讲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看图说话的训练,巧妙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齐读后,提出问题:谁在哪儿干什么?它来到了地方?看到了什么?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学生逐个回答后教师快速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相关内容。
要求学生用几句意思连贯的话讲解图意。
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在课堂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为今后的看图写话打下了基础,同时,用简笔画快速画出相应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课堂生动有趣。
二、分步讲读,突出重点,强化词句思维训练。
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就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
本课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篇幅比较长,共有6个自然段,而且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如果不抓住重点进行教学,采用“平推式”,由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课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琐碎的、缺少思维价值的问题,既浪费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又使学生失去了发展思维、锻炼思维,从阅读当中来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
那么,如何摒弃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讲解呢?那就必须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特点,强化词句训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字和思维训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狐狸如何骗到乌鸦的肉及乌鸦的不同反应,即2至5自然段,在教学中我都抓住重点词和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眼珠一转,笑着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