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的艺术特色作者:指导教师:(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571158)【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边城艺术魅力爱情悲剧乡土风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

其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代表作。

一、《边城》的艺术魅力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浪漫主义倾向,它表现在作家对生活中美丑关系的认识与取舍上,倾心于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美。

他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

”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一)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边城》是一幅人情风俗画,这幅画秀美别致,地方色彩鲜明,与作品语言的朴实明快,自然生动,形象化以及适当采用方言土语是分不开的。

沈从文注重作品的内容与语言的和谐统一。

他说:“神只创造美和爱,却由人来创造赞誉这神工的言语。

向美说一句话,为爱下一个注解,要适当合宜,不走失感觉所及的式样,不是一个平常人的能力所能企及。

”(沈从文:《月下小景》)在《边城》这幅人情风俗画里,饱含着美和爱,和谐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就像是生活之神所创造和赋予的。

作者用语言不走样地恰切地赞颂这种神工似的美和爱。

他的语言如他笔下的酉水一样,顺着山川地势,或急或缓,自然流去,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他的语言也和他描写的人物一样,自然朴实,散发着泥土气息。

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二)简朴自然的文字描述《边城》把活人嘴里有生命的语言搬到纸上来,写人绘景,都极富色彩、平和、恬谈、优美,像一首婉转动人的甜美的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潇洒飘逸,俏丽多姿。

例如写元宵之夜的爆竹和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

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这段文字简朴自然,口语话又形象化,把元宵之夜的欢乐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沈从文很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

他认为:“一句话,一个字,也要它在可能情形上用得不多不少,妥帖恰当,文学作品上的真善美条件,便完全从这种恰当中产生。

”(沈从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边城》正体现出作者力图用简洁的文字来表现湘西的生活风尚和人情世态的美所下的功夫。

如写翠翠母亲:“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

也乖得使人怜爱——也懂在一些小处,起眼动眉毛,使家中长辈快乐。

”短短几十个字,既未重复描写翠翠时使用过的笔墨,又写出了翠翠母亲“原和翠翠一样可爱”的本质;写祖父不服老:“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轻。

”;描写小饭店的老板娘:“眉毛扯得极细”;形容端午节的龙船:“如一支没羽箭”;写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臂上,已有了点力量”。

无论摹人绘景,都能做到既准确又传神。

在人物对话方面,作者多采用民间谐趣,既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又显得新鲜活泼,不落窠臼。

如翠翠与祖父的许多对话,老船夫和肉店老板的对话等等。

沈从文的文字讲究音节美。

他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

如:“痴着,忽地站起来,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

伸手把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又如:祖父理葱,翠翠却摘了一根大葱呜呜吹着。

有人在东岸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占先,便忙着跑下去,跳上了渡船,援着横溪缆子拉船过溪去接人。

一面拉船一面喊祖父:“爷爷,你唱,你唱!”祖父不唱,却只站在高岩上望翠翠,把手摇着,一句话不说。

祖父有点心事。

心事重重的,翠翠长大了。

写翠翠天真活泼,一连用“跑”、“跳”、“援”、“拉”、“喊”等几个动词,组成节奏紧凑而又灵活的句式;写爷爷心事重重,则用字数大致相等的几个短句,一句一顿,给人以沉重之感。

(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小说涉及的人事和头绪颇多,以老船夫和孙女相依为命为主干,触类旁通而泾渭分明。

作者善于剪裁,从两年前翠翠在酉水河边看龙船竞赛,与傩送第一次见面而播下情种开始,写了爱情的种子在少女的心灵上如何孕育,萌发,滋长,以至夭折。

整个过程写得繁简有致,浓淡相宜。

交待两年来爱情种子的孕育,萌发,滋长极为简略,仅一节多文字,二对一个多月中的希望和幻灭,却用了十九节篇幅。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简略处未见匆促,详写时不显冗长,其关键是作者善于组织材料。

小说共分二十一节,各节字数大致整齐,每节均采用特写式的方法,从一个生活场景巧妙的过渡到另一个生活场景,以人物情感的自然发展为线索,加以缀合,形成叙事诗般的布局。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说的结尾。

明朝人谢榛曾用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请看小说是怎样结尾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有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词尽而意未绝,读者的心紧随着作者凝住的笔颤动起来,悠荡开去,不由自主地为翠翠的命运而担忧,而叹息,而梦想…… 就这部作品的整体而言,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表现是作者的主要倾向。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人性美,风俗美,以及作品结构形式、语言风格的美,都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形成了他的以自然朴实为基调的清新委婉,冲淡而又深情,并略带牧歌谐趣的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一个令人无赖去纯洁无暇的爱情悲剧刘西渭称《边城》是“千古不磨的珠玉”,其中具有“特殊的空气”和“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而且体现在其蕴涵的思想意识及情感价值的容量上。

正当我们陶醉在清淡的抒情境地时,作者却猛然来一个转折,大佬、二佬都爱上翠翠,并让知难而退的大佬失去生命,让二佬离家出走。

这个转折把我们从梦幻中惊醒,使主观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产生彻底的震撼力量。

此外,在小说中关于主要人物翠翠父母的故事,作者采用的倒叙方式由老船夫讲述呈现。

15年前,美丽、多情、善唱山歌的母亲,认识了一个唱歌第一名的茶峒军人。

两人在白日里对歌,很秘密地背着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暖昧关系。

有了小孩后,军士服了毒;翠翠母亲不忍心离开孤独的父亲远走他乡,仍旧坚持守在父亲身边。

等小孩生下后,她也为爱情殉情,留下小孩子与老船夫相依为命。

在小说中老船夫不仅常在与翠翠谈话时说到死去的翠翠母亲,给翠翠讲述母亲的故事,而且常常产生一些相关联想:“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

”“假如翠翠又同妈妈一样。

”“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也给读者一种悲伤的暗示。

另一方面,对于傩送的碾坊故事却是通过人们的议论而呈现的,碾坊第一次出现作者安排在端午节老船夫和熟人的谈话中,为下文翠翠所听到的有碾坊作嫁妆的团长女儿做铺垫,让后面议论出现傩送的婚事在碾坊和渡船的选择顺理成章。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安排一场雷雨。

这场雷雨一下子毁灭了所有的意境和希望,爷爷死了,古塔塌毁了,渡船冲走了,翠翠的爱人在杳无归期的异乡。

结尾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人生无定的感伤。

留给读者的是“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

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

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为什么在田园诗般描述湘西的纯朴民情时,却以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打破人们的梦想,让那温柔的幸福转瞬间无影无踪因为就像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一样,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偶然,所以他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好像是偶然造成的。

三、《边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景物描写得非常优美。

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社会风景,都充满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具有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润着作者对湘西苗地乡土文化的真诚讴歌和迷醉。

有人认为:沈从文先生“发展了新文学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说他“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