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公关心理学的一些总结

关于公关心理学的一些总结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它有哪些特征与特点?答:它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特征是不受年龄、性别、社会角色的制约,也不是某种心理过程或某种个性心理的专论,而以是否公共关系行为和公共关系活动相关为依据。

特点是可知性、情感性、自利性、广泛性。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2、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的心理3、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三、公共关系心理学担负着哪些研究任务?任务:1、理论任务是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2、时间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公共关系的条件,为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心理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3、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4、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进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立足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2、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3、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4、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公众心理特征的层次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三个层次:个性心理特征、角色心理特征、群体心理特征关系:这三个部分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的。

1、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后两者的基础,它显示的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与其它个体的差异,最具有稳定性与独立性。

2、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是同类公众共同心理特征的抽象,它显示的是该类角色与他类角色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具有变换性与伸缩性;3、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是公众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和个体心理特征相对应的心理特征,它显示的是人类普遍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特质,具有凝聚性和排他性。

4、每一个公众都具同时具备这三种心理特征,因而他们是统一的;又必然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每一种心理特征在不同公众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是相对独立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指的是表现欲公众个体身上的最稳定的、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

能力是保证公众个体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的潜能系统。

气质是公众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公众个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风格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四、能力、气质、性格各有哪些典型的类型?、能力:操作能力(针对性、技术性、变通性)与交往能力气质:1、胆汁质:兴奋过程特别强,抑制过程受很大压抑的2、多血质(略)3、粘液质(略)4、抑郁质(略)性格:摩擦型、平常型、平稳型、领导型、逃避型五、研究个性心理特征对搞好公共关系有什么特殊意义?1、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种双边活动,主体与客体在相互影响中推动公共关系的发展。

因此,人的能力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不仅表现在主体活动者方面,也表现在主体活动的对象方面,由于主客体都是人,研究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就比研究人物系统的学科更复杂,也更有意义。

2、人的气质与性格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也表现在主客体两类人身上。

特定的公共关系活动总是在特定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

特定的气质和性格制约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同上)六、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为什么说不同的角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不同的角色与社会的联系有不同的特点。

人改造社会,社会也改造人,社会不仅能改变人的心理,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不同性别者的心理特征男:独立、开朗、刚强、粗率、合群、随便、务实、坚定、好表现、善于推理女:胆怯、温柔、狭窄、爱听、善记、心细、固执、感情丰富、自制力差、注意变化快3、不同年龄者的心理特征青年:朝气蓬勃、自尊、好强、敏感、偏激、易变、充满幻想壮年:老练持重、自爱、沉着、坚毅、中庸、求实老年:关注年龄、孤独、寂寞、怀旧4、如何把握角色心理特征的综合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当我们把某类角色作为宣传或服务对象时,我们必须要把握这类人的主要心理特征;当我们把某类复合角色作为主要的工作对象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好这类公众的综合类的心理特征。

七、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整体意识;排外意识2、为什么说群体心理特征是和领袖的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是和领袖的心理特征相联系的。

领袖的心理特征不仅只能是群体这一领域中的心理特征,只能是群体心理特征包括的内容,而且因为领袖在群体中处于领导或核心地位,领袖的心理特征在群体心理特征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换言之,领袖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群体的状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共关系主体或客体的状况。

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公众的兴趣倾向5、兴趣的定义兴趣是人脑对特定事物的特定反映。

爱好是人们热衷于参加某一类的活动。

6、兴趣差异的表现指向、范围、主导、程度、迁移上的差异3、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一是对公共关系目标发挥导向作用;二是对公共关系过程发挥能动作用;三是对公共关系主体发挥启迪和诱导作用。

二、需要倾向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或受到某种刺激,特别是受到强烈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有机体特有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

2、特点广泛性、关联性、反复性、竞争性、发展性、差异性3、类别生存与发展;物质和精神;个人与公共;眼前与将来;刚性与弹性;能满足与不能满足4、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5、与兴趣的区别兴趣是自我选择的问题,需要是要解决的问题。

(略)三、价值观倾向1、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评价以及行为取向所构成的。

价值观念的多角度:知识、金钱、生命、爱情、政治、道德2、价值取向的类型价值取向类型指的是在一定价值评价体系的推动下,行为、活动指向主要价值目标的行为类型。

分类:功名型、安稳型、享乐型、储蓄型、事业型、模糊型。

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态度等心理倾向。

2、自我意识的基本要素与境界要素包括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境界包括生理自我的境界、社会的自我的境界、精神的自我的境界、和谐自我的境界。

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什么是心理定势,三类心理定势各有什么特点?1、心理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2、微观的心理定势特点:容易受暗示、情感性强,理智往往被情感所抑制;宏观的心理定势特点:人数众多、根深蒂固、作用广阔;流行的心理定势特点:在内容上、指向上有较强的可变性,往往一哄而起,但很快销声匿迹。

二、微观心理定势微观心理定势的典型表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三、宏观的心理定势宏观的心理定势的主要内容: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4、社会意识形态四、流行心理定势1、时尚、流言、骚乱都是流行心理定势的表现。

2、对心理定势的作用的评价?一是具有两重性。

二是任何心理定势都是一定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只是在以往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有了判断事物的能力并对其倾注好恶的情感。

它对公众正确认识事物起推动作用。

三是心理定势有时是一种思想禁锢,它是人们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除旧布新、勇于开拓的心理障碍。

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从外部特征判别公众心理,包括相貌、体型、肤色、发型、服饰。

2、从言语、动作了解公众心理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公众群体的分类内部公众群体;社区公众群体;媒介公众群体;政府公众群体;购买公众群体2、对内部公众心理的认知一是认知组织内部公众心理主要是认知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问题;二是一个组织内部凝聚力的高低和这个组织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它往往是这个组织状况的标志;三是组织内部成员的向心力和组织的活力关系更密切。

3、对社区公众心理的认知为社区公众做一些他们所欢迎的好事,以此来扩大组织的影响,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提高组织在社区中的地位与声誉。

4、对媒介公众心理的认知媒介公众分为两类:一是以传播事业为其职业的人;二是有意无意为组织团体作正面或反面宣传的人。

两类不同的媒介公众的传播效果是互相连接的。

5、对政府公众心理的认知执行政策方面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工作作风方面的果断性和细腻性;工作态度方面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物质利益方面的趋利性和避利性。

6、对购买公众心理的认知地位:购买公众在公关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他们同组织团体的关系是平等的交换关系;购买公众有三种权力:知晓、选择、要求公平的权力。

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宏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变化是客观的。

这种变化一是反差大,二是人数多,表现为社会多数成员对新观念的共鸣,对新问题的共研,对新追求的共识。

二是变化具有稳定性。

宏观环境因其大而不易变化,一旦发生变化又具有稳定性。

2、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一是特定的微观环境发生的变化,如家变等。

二是微观环境的迁移,如工作调动等。

3、舆论导向引起的心理变化一是这种变化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二是重视舆论导向,一方面应当积极利用舆论导向的手段,一方面应当经常搜集和分析有关舆论导向作用的心理信息材料,以免被假象所迷惑,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4、思想教育引起的心理变化它引起的心理变化主要在于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它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总体的认识与态度,引起的变化更稳定,更持久,作用的范围更广阔。

5、主体行为引起的心理变化一是公共关系主体影响公众心理一般来说是通过主体的行为来实现的。

二是还包括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和失误,挽回在公众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三个障碍:对象因素、情境因素、主观因素2、影响认知的对象因素一是公众的个性是主要因素;二是公众当时的心理状况是重要因素;三是公众对暴露自己真实心理的后果的判断是又一个因素。

3、影响认知的情境因素一是情境不仅影响公众的心理和表现自己的心理,而且影响人们正确地认知公众对象。

二是情境对认知公众心理的影响要从情境与人的关系中来把握。

4、影响认知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有没有认知公众心理的愿望和积极性;二是认知者的认知能力;三是认知者的偏见。

5、克服认知过程中的障碍认知者应如何加强自身的修养:加强对认知公众心理的意义的认识,提高主动认知公众心理的自觉性;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和研究公众心理的习惯,注意在动态中把握公众心理的变化;要有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努力争取公众的信任;善于创设认知公众心理的情境,让公众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显示自己才华的自由;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辨别公众心理的能力;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省,努力克服自己个性方面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的弱点;做好经验的归类、总结工作,在认知公众心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

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前言: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可以概括为认知公众心理、和公众心理互相沟通、对公众心理施加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