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单元目标: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

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场景。

4.意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的制造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

5.愿意去主动搜集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故事,并与同伴交流。

1、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 认识到有不同的科学家从事不同的研究,认识科学研究要从事观察、实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

2. 让小学生也来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3.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解释,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需要一个过程,许多问题的答案在今天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课前准备: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练习讲一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说说科学家的故事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科学家正在做什么。

2. 学生讲一讲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 ppt出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到发现等。

二、动手试一试1.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

2.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

3.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做科学实验,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桌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先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过后反思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像科学家那样经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伽利略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和大科学家一样,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是小小科学家。

伽利略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时间,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秘密1. 学生先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

2. 你还知道科学家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 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一起讨论,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吗?四、小结。

2、小小工程师教学目标:1.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学生通过读图应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2.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材料,经历工程师那样的设计制造过程,体验工程实践。

课前准备:一枝很短的铅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认识工程师1.观察教材图片,说说这些工程师正在做什么。

2.ppt出示一些工程师工作的场景图。

交流在你周边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3.讨论工程师的工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二、工程师的杰作1.说说图片中展示了工程师的哪些杰作。

2.交流还知道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

工程师的杰作不仅体现在高科技的宇宙飞船、高铁、电脑上,建筑、桥梁、园林设计也是工程师的杰作,连洗衣机、电饭锅也是工程师发明的 3.结合活动手册,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作。

4.交流你们有没有做过工程师的经历,讨论小孩子的玩的搭积木、造房子、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其实就是小小工程师做的事情。

三、小小工程师1.出示一个短的铅笔,不好写了,怎么办?2.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就地取材,可以是纸质的、塑料管式的、也可以是木制的、竹制的等。

每一个小组里尽量要有不同的设计制作方案。

3.制作完成之后,先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再和同伴交换写一写,比较小组内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

4.使用买来的铅笔加长器,说说商店买来的有什么独特的设计,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在比较铅笔加长器时,买来的铅笔加长器漂亮、结实、实用,但是自己做的环保、节约、经济,比较时也不是一味地买来的好,那样就失去了设计制作的意义了。

四、小结3 、上好科学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场地,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如实验仪器摆放在哪,标本厨在哪,在哪可以取水等。

2.通过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来让学生意识到规则对于科学学习的意义,遵守规则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学习水平。

课前准备:一个细而高的瓶子,一个粗而矮的瓶子,两个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染色的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参观比较1. 参观科学教室,说说它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比较之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

坐的桌子不一样,科学教室里是大桌子;科学教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科学教室里还有一些实验器材;科学教室里通水通电等等。

2.学生尝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

坐的桌子不一样,科学教室里是大桌子,可以多人坐在坐一起做实验;科学教室里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植物的标本;科学教室里还有一些实验器材;科学教室里通水通电;科学教室的环境布置与科学有关等等。

二、实验:比较水的多少1.教学时教师需准备给每个小组学生准备一高一矮的两个瓶子里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

2.比较之前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3.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方法一:再找一个一样的高瓶子,将矮瓶子里的水倒入高瓶子进行比较;方法二:再找一个一样的矮瓶子,将高瓶子里的水例入矮瓶子进行比较;方法三:找两个同样的带有刻度的瓶子(量筒或量杯),将两瓶水分别倒入进行比较。

4.实验过后。

教师回顾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在刚才的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结合活动手册,明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的做法,哪些做的对,哪些做的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好的行为:交流声音很轻,人人有序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材料轻拿轻放,实验过后及时清理桌面……不好的行为:声音吵杂,不听指挥,互相争抢器材,搞得桌上到处是水、没有人人参与……5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了,想想如果我们要是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6.将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记录下来,一一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讨论,还可以补充哪些?7.将所有的规则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并提醒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意遵守这些规则。

三、小结。

4 认识感官教学目标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了)。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感官我们用什么来观察?用哪里来看?——眼睛。

(眨眨眼睛)用哪里来听?——耳朵。

(摸摸耳朵)用哪里来闻?——鼻子。

(用力深吸一口气)什么器官让我们吃出味道呢?——嘴巴(伸出舌头)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呢?——皮肤(摸摸自己的皮肤)整理学生对感觉的已有认识,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活动。

二、眼睛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1. 观察教材中森林的图片,你找到了什么小动物?2. 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3. 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三、耳朵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1.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雨滴、照相机、小鸟、救护车、沸水、风声、狗叫、课间的吵闹声……)2.竖起耳朵,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3.声音好听吗?大声吗?你觉得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四、鼻子1.你记得什么东西是香的?什么东西是臭的?2.你喜欢什么样的味道?3.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我们的鼻子?4.不认识的东西可以用随便用鼻子去闻吗?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五、拓展1.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2. 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作为课后思考)5 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 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 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1. 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

2. 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3. 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大家来品茶1. 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每个同学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喝水的杯子分别尝尝三种不同的茶的味道。

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

2. 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3. 第二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捏住鼻子,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4. 从品茶的小实验中发现:吃东西的时候,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的。

注意:这里利用时机引导学生未知的东西不能随便闻和吃。

二、观察蜡烛1. 每个小组内的桌面上黏上一根蜡烛。

2. 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蜡烛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3. 老师点燃每个小组的蜡烛。

4. 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点燃的蜡烛的特点。

蜡烛点燃以后是什么颜色的火焰?闻起来有味道吗?温度是怎样的?蜡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注意:提醒学生不能用手触碰火焰和滴下的蜡油。

5. 刚才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感官呢?引导学生:“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挑西瓜1. 你知道有经验的人是怎么样挑选西瓜的吗?2. 翻开书第17面,从书上找找挑选西瓜的好方法。

3. 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多种器官。

四、小结6 借助工具观察教学目标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课前准备:1. 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

2. 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