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我研说教材的流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见课件)
一、说课标。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教材提出了具体要求。
除了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对知识与技能提出要求外,对数学思考的要求是:能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估算意思,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归纳类比。
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新课标的要求是: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和形来描述现象,能够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内容标准。
见课件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动有趣。
2、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3、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4、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情境图中,一般设计了两类问题,一类是显性的、引导性的问题;一类是隐性的、由学生通过问题自己观察、分析才能提出的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材设计了“卡通问号”。
把问号设计成卡通人的形象,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引导学生。
此外,为了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材还设计了“问题口袋”,把不属于本节课解决的问题或难度较大、本节课解决不了的问题存入其中。
在“自主练习”板块中,除有一定的基本练习外,还设计了许多“综合信息图”,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此外,教材还设立了“你知道吗”、“聪明小屋”等小栏目,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信息量,增长学生的智慧。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见课件
本册教材一新颖的编排,引入入胜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情境,鲜活真实的问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迫切的想与教材对话、交流。
一年级下册这本教材共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学习,分散在八个单元里(具体的课例见课件)。
每个单元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几个密切联系的信息窗,之所以称之为信息窗,是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象征着为学生打开的一扇了解大千世界的窗户。
同一个单元通常有几个信息窗组成,通过信息包引出情境串或故事串,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又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充满幻想、富有童趣的画面吸引着学生主动去学习。
“你问我说”中通过红点、绿点、小电脑、小博士等形象的图标来引导学生学习,红点问题是有新授知识点的内容,是教学重点。
绿点问题类是红点的应用巩固、迁移和拓展。
小电脑类似一个小例题,它的作用是抛出问题,而小博士的作用是抛出定论。
卡通问号和问题口袋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每个信息窗下面的卡通问号“?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窗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每两个信息窗后基本都有一个“问题口袋”,“问题口袋”可以把对个别学生难度较大,不理解的问题,本节课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不属于本节课解决的问题放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认真态度、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自主练习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等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中“聪明小屋”是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的题目,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如第七单元聪明小屋,以小朋友分巧克力为素材,解决倍数的有关问题。
对一些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具备了一定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解决,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每个单元最后都有“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
“我学会了吗”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一单元,其设计和呈现与整套教材的风格相一致,由情境图和问题组成,情境图相当于单元中的信息窗,情境图下面既有编者提出的问题,“做操的有多少人”和“玩吊环的有多少人”了解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掌握情况。
又以“你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为“丰收园”的评价提供依据。
“丰收园”——每单元一个,每册结束时有一个大的“丰收园”。
每个丰收园由两部分组成。
左面的丰收篮中设计了5个苹果,通过涂苹果图的方法启发学生从数学知识、情感态度、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右边部分是学生根据5个苹果上的内容所进行的自我反思与交流,“加数相同时,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对应用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反思;“我能……”对学习习惯与态度进行反思;后面的“......”是编者为学生间的交流和评价预留的空间。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我将从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的认识教学建议:①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③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数的运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见的量: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变抽象为生活中的形象化。
(二)评价建议。
我对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合作交流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作一重要评价,因为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对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评价表,在我班里使用。
其次是针对本单元或者整册所学的基础知识,出检测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加以巩固。
再就是,考察同学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比如说学完圆柱体积知识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正方体里做一个最大的圆柱,要解决这样的题目,学生首先得想好圆柱的底面直径、高与正方体棱长的关系,进而解决圆柱的体积。
在做题的过程中,考察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最后,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师评、生评、互评的方法。
为促进家庭作业的实效性,每天的家庭作业我都采用家长签字、评价的方式进行。
然后建立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评价资料和成长的点点滴滴装进去。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尊重课本资源。
教材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们教师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之上,做活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
2努力挖掘生活资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活化的、有意义的。
A在教学中要寻找数学的存在,例如学完认数后,我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B当学会了数学知识时,更重要的是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在学完数数后,我让学生数数家里的手机号码是几个,因此,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觉到数学学习是有用的,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C在做中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教学理论,它提倡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的才是印象深刻的,才会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数学学习的内容很多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那么老师们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当然形式是多样的,教材中提供的实践活动,小调查,数学游戏等等,我们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做”。
3、巧用媒体资源。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教师利用现代媒体网络开发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4、善用学生资源。
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善于引用即时生成的学生资源。
5、补充教师资源。
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教师的语言、知识、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影响学生的学习。
所以在平时中我们教师要及时补充能量,做教材的有心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这源源不断地源头活水,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浇灌,数学课堂教学这多映日荷花,必将开的更加璀璨!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